林朝陽說道:“所以老王才把《人民文學之友》的工作交給你啊!”
過年那會兒,林朝陽去諶容家聚會,王濛給他談了要辦創作函授中心的事,其中就包括了要為《人民文學》創辦一份副刊《人民文學之友》的事,並把這件事交給了陶玉書。
上個月,這件事已經文協內部透過了討論,陶玉書也成了《人民文學之友》的副主編,主編還是王濛。
讓陶玉書這樣一個年輕編輯成為副主編,哪怕是副刊,也足可見王濛對她的器重,不過這件事在《人民文學》內部倒也沒掀起什麼議論。
主要是《人民文學之友》暫時的定位還只是為了配合創作函授中心而創辦的副刊,不一定什麼時候就取消了,陶玉書空有個“副主編”的名頭,待遇一下沒變。
再就是陶玉書到編輯部以來,工作態度和成果也確實得到了同事們的認可。
別的不說,光是一個審稿量,她就吊打編輯部所有人。
畢竟這年頭可不流行加班,也就她這種習慣了自主內卷的人才會樂此不疲的加班。
“有了《人民文學之友》當然會好一點,但副刊的力度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人民文學》每期的銷量一百四五十萬份,副刊五萬份的銷量恐怕都是一大關,影響力與主刊不可同日而語。
雖說是給年輕作家了一點鍛鍊空間,但力度還是太低了。
人家真要練手,發地方小刊物不是更簡單嗎?”
接手《人民文學之友》的工作後,陶玉書的壓力很大,同時對於領導的理念也並不很認同。
“治大國若烹小鮮。你和老王站的位置不一樣,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同。
站在老王的位置,一切以穩為主,《人民文學之友》的作用更像是一臺備用的造血機器。
要是真一上來就一股腦的挖掘大批新作家、新作品,很容易出問題。”
陶玉書思考著他的話,點了點頭,“也是,我就是想捧出兩個名滿全國的青年作家來。也許等我當了領導,可能比他還保守。”
林朝陽笑著問道:“那這回捧捧這個小師弟?”
陶玉書將稿子收回去,“算了吧。你都說差了點功力,我也不能總去跟領導爭取,先跟他保持聯絡,指導指導他。”
時間一晃到了五一,《闖關東》發表至今,外界的反響已經逐漸熱烈起來,林朝陽到陶家吃飯,在朗潤湖公寓樓下碰上了謝勉,謝勉還拉著他討論好一陣。
住在樓上的吳祖緗聽說林朝陽來了,特意跑到了陶家來。
見到林朝陽,他滿臉笑容的誇獎道:“你小子可以嘛!這回的當真不一般。”
吳祖緗叱吒文壇的時候還是在近半個世紀前,能讓他忍不住找來跟林朝陽聊起來,可見《闖關東》在他心目中的份量。
至少林朝陽寫了這麼多年的,這還是頭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