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書的腳踏車靠到幾人附近停下,問林朝陽:“有事?”
“校刊的管編輯和五四文學社的鄒同學,說想採訪我。”林朝陽對陶玉書解釋了一句,又對二人介紹道:“這是我愛人陶玉書。”
聽到林朝陽的話,陶玉書眼前一亮。
校刊要採訪林朝陽?
“別站在這裡說了,到家裡去說吧!”陶玉書主動發出了邀請。
於是一行人向著朗潤湖方向走去,管青松時不時的把眼神放在陶玉書的身上。
有關於歷史系陶教授女兒找了個農村女婿,還把人帶進城的新聞從去年就在燕大廣為流傳。
今年新聞更新,又傳出陶教授的農村女婿竟然就是寫出《牧馬人》的許靈均。
燕大的教職工和學生們都對陶教授這位有情有義、獨具慧眼的女兒充滿了好奇。
進了家門,陶玉書拿出主人家的熱情招待管青松和鄒仕方。
陶父今晚去赴朋友的約,陶玉書怕母親少做菜,跑到廚房對母親說道:“媽,晚上多做兩個菜!”
陶母皺眉,“做那麼多菜乾嘛?”
“校刊的人過來要採訪朝陽,晚上可能得耽誤一會兒,總不能讓人家餓著肚子。”陶玉書十分低調的說道。
校刊?
陶母臉上露出訝色。
陶玉書說完不理會母親的表情,轉身出了廚房。
“一個校刊,大驚小怪的!”陶母知道陶玉書剛才就是故意來說給她聽的,忍不住嘟囔了一句。
嘴上雖嫌棄,可陶母還是忙碌了起來。
那邊出了廚房的陶玉書,將管青松、鄒仕方兩人安排到她和林朝陽的房間,茶水沏好,連煙都給準備好了,根本不管林朝陽這個當事人願不願意接受採訪。
“玉書……”林朝陽張了張嘴。
正忙碌的陶玉書抬起頭看向他,眼睛裡只閃著四個字:望夫成龍。
林朝陽默默的閉上了嘴,他看向管青松,滿臉大無畏:來吧!
陶玉書欣慰的點了點頭。
《燕京大學校刊》雖然只是一份校刊,但若論起辦刊歷史,恐怕要比國內的絕大多數報紙、雜誌都要優秀。
1917年11月16日,《燕京大學校刊》的前身——《燕京大學日刊》誕生,它是由當時的燕大校長蔡元培所倡導創刊的,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史和中國近代報刊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當時的《日刊》的主要編輯包括了沈尹默、胡適、陳獨秀等諸多大才,而《日刊》裡面有個“歌謠選”欄目,主編劉半農,可謂人才濟濟。
之後由於時局動盪和歷史變遷,燕大校刊幾度更名,幾度停刊,又幾度復刊。
1978年,燕大校刊再次復刊,並將刊名定為《燕京大學校刊》。
從五四烽煙、長城烽火,到抗美援朝、社會主義改造、嗡嗡嗡、改革開放……燕大校刊記錄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燕大以及中國發展的重大事件,雖然不是那種公開發行的媒體大報,但在全國高校界的影響力是獨樹一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