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我跟同學在宿舍聊天時也聊到了這個問題,影響應該沒有那麼大吧?那一期《當代》我記得都賣了五十多萬份。”
“我說的只是相對而言。”
陶玉墨笑了出來,明白姐夫說的只是跟《高山下的花環》對比。
“姐夫,那閱讀門檻這件事你是怎麼看的?你當時寫《賴子的夏天》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嗎?我姐說,你新寫的那部也是意識流文學?”
“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有閱讀門檻,只是高低不同。我們作家能做的,就是儘可能的在保證的藝術水準的同時,儘量降低這個門檻。
寫《賴子的夏天》的時候嘛,考慮是考慮過,不過寫的太快,確實來不及細想。
新寫的那部只是有一些意識流的技法和元素,嚴格意義上來說,其實並不能算是一部真正的意識流。”
聽到林朝陽這麼說,陶玉墨對他那部新也產生了好奇,“不算意識流?那算什麼風格?”
“嗯……”林朝陽沉吟著。
後世有一部經典科幻英劇《神秘博士》,其中有一集名字是《遇見梵高》,故事講述的是主角神秘博士在畫展上發現梵高的一幅畫作《奧維爾的教堂》中有一個奇異的怪物形象。
這種現象本不應該出現,為了調查這一異常現象,博士帶著助手艾米決定前往19世紀的法國。
穿越後,博士遇到了在酒館用畫換酒的梵高,此時他正值人生低谷期,飽受精神疾病的困擾,同時作品也不受社會認可,連酒館的酒保和服務員都可以盡情的奚落嘲諷他。
並且因為鎮上發生了兇殺案,全鎮的人都認為是梵高這個瘋子帶來的厄運。
博士發現那個在小鎮犯下兇案的罪犯正是他和艾米在畫中看到的怪物,而在小鎮上,只有視覺易於常人的梵高才能看到這個怪物。
博士試圖剷除這個怪物,卻差點送命,但也因此與梵高結下了友誼。
經過一番波折,博士和梵高最終聯手除掉了那隻來自外星的怪物,但他們卻發現這是一隻被遺棄的外星生物,他因失明孤獨而變得兇猛,博士在它臨死前聽懂了他的嘶吼。
“我很害怕!”
怪物瘋狂地攻擊別人,只是因為在這個陌生的星球,沒有同伴,沒有人理解它,也沒有人能看見它,就像此刻的梵高。
為了讓梵高感受到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力量,博士將他帶回了現代的博物館裡,那裡正展出著梵高的作品回顧展。
在博物館裡,梵高聽到了一位藝術評論家以極盡溢美之詞對他作品進行深刻解讀和高度評價,深受感動,淚流滿面。
將梵高送回原時空,艾米本以為梵高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結局,但最後他還是自殺在了而立之年。
但與原來唯一的不同是,《奧維爾教堂》畫中窗戶上的那隻怪獸沒了,劇集在一種深沉而感傷的調子中結束。
林朝陽是《神秘博士》的忠實觀眾,當時看到這集電視劇時深受感動。
尤其是當劇集末尾,梵高站在法國奧賽博物館當中,流淚滿面的環顧那些他曾經嘔心瀝血、披肝瀝膽所創作的畫作,那個畫面讓林朝陽充滿了震撼。
這個鏡頭在電視劇播出之後,也在後世的短影片平臺上成為名場面。
《梵高之死》這部正是以《遇見梵高》為故事基礎,但同時林朝陽又對故事進行了一些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