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帶著林朝陽在島內出版的作品銷量也跟著節節攀升。
不過這些灣島內的爭吵對林朝陽已經沒有任何影響了,他到灣島訪問就是當個兩岸之間的和平鴿,更多的是具有象徵意義。
在灣島連軸轉了一週,回到香江後他本打算好好休息幾天。
這一週對於他這種鹹魚來說,工作量確實大了一點,得好好緩一緩,可惜現實情況根本不允許他休息。
他到了香江,剛休息一晚上,羅伯特·戈特利布的越洋電話就追到了家裡。
專欄的事之前都是麥格拉思這個二把手來負責,羅伯特·戈特利布親自打來電話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催稿。
「林,你猜猜上個月《紐約客》的銷量怎麼樣?」羅伯特·戈特利布的語氣中滿是喜悅,還有那麼點小得瑟。
「有1000萬份嗎?」
林朝陽的胡言亂語讓羅伯特·戈特利布大感掃興,他抱怨道:「你難道就不關心一下自己專欄的反響嗎?」
「當然關心,可你也沒說啊!‘
羅伯特·戈特利布被林朝陽堵得啞口無言,明智的選擇了不跟他糾纏。
「我跟你說吧,上個月我們雜誌的累積銷量達到了426萬份。」
426萬份?
《紐約客》是週刊,每月4期,也就是說平均銷量在106.5萬份。
這個銷量—·...挺一般啊!
以前他的作品上國內的刊物,銷量動輒就是漲幾十萬份,《舌尖上的中國》專欄在《紐約客》發了一個多月了,單期漲幅連十萬份都沒到,林朝陽心中很是失望。
當然了,這只是他的心理活動。
見林朝陽一直沒說話,電話那頭的羅伯特·戈特利布欣喜的說道:「你是不是也很驚喜?」
林朝陽:?
他很想吐槽戈特利布一句沒見過世面,但出於禮貌還是說道:「是啊,
真沒想到!」
羅伯特·戈特利布語氣得意的繼續說道:「還有更沒想到的呢!林,你知道嗎?7月的最後一期,雜誌的銷量已經突破了110萬份!」
聽著這個數字,林朝陽心頭有了些許安慰,從九十幾萬到一百一十萬份,這個漲幅還算是可觀。
「110萬份的銷量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的專欄所帶動的銷量增長。你能明白嗎?林,這已經《紐約客》近八年以來最大的銷量漲幅了。
接下來只要你的專欄繼續更新,銷量應該還會有不小的漲幅。」
「我當然明白。羅伯特,看來你們得給我漲稿費了。」”
羅伯特·戈特利布發出一陣爽朗的笑容,「沒問題!稿費當然要漲!」
《舌尖上的中國》專欄為《紐約客》帶來了八年以來最大的銷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