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字的標題映入眼簾,一下子勾住了於華的眼睛,也勾住了他的心。
「入師」這三個字的字面含義不難理解,於華父母就是做醫生的,小時候他還幹過在醫院的太平間裡午睡的事。
只是這個稱呼有些太文終終了,而且也不符合國內喪葬文化裡的稱呼。
心中的念頭一閃而過,他沒來得及多想。
旁邊十幾個人虎視的盯著他手裡的開頭,他得趕緊看才行。
李拓丶於華等人看到的,正是林朝陽由日本電影改編而來的《入師》。
這部影片由同名改編而來,算是少見的改編超越原著最具代表性的電影。
電影講述的是一位懷揣音樂夢想的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因生活所迫回到老家,
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小林大悟很難找到工作。
然後他被一條惹眼的招聘gg吸引1,「年齡不限,高薪保證,實際勞動時間極短。誠聘旅程助理」,不料當他拿著gg興沖沖跑到nk事務所應徵時卻得知,
要招聘的竟然是入師。
儘管心有抗拒,但受生活所迫,小林大悟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
初涉入工作他面對的種種衝擊感到非常不適,但隨著故事的推進,他在一次次的入經歷中逐漸發生轉變。
從最初的困惑丶迷茫,到後來的理解丶認同乃至熱愛。
電影於2009年上映後獲得了極高的觀眾口碑,並獲得了日本學院獎最佳影片獎和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值得一提的是,《入師》並非原著和電影本來的名字,而是在國內上映的譯名。
電影本來的名字叫《納棺夫日記》,「納棺夫」是日本喪葬文化中對職業人員的稱呼。
「入師」這個詞是國內譯者生造出來的,卻意外的拉昇了電影的逼格,也因此讓國內從事殯葬行業的人們有了個體面的稱呼。
「朝陽,你怎麼會想到寫這個題材的內容呢?」李拓問。
林朝陽便將在香江活動上見到蕭百成的事簡單說了一些,「當時就是覺得這個題材寫出來應該會很有意思。」
李拓微微頜首,林朝陽說的很對,這個題材寫出來確實很有意思,而且不僅僅是有意思。
《入師》的主題表達天然就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思想性,因為死亡本就是人類的永恆主題之一。
林朝陽的這部圍繞著死亡與送行展開,在主題表達上必然要觸及極為深刻且引人深思的話題。
生與死的探討貫穿始終,入驗師這一職業直接面對死亡,透過對他們工作過程的細緻描寫,傳達出一種對待死亡不同於傳統思維的看法,
在敘事風格上,林朝陽採用了極為平實的語言,沒有任何花哨丶炫技的成分,反而讓的情感變得更加充沛。
作為讀者讀起來,的字裡行間似乎藏著淡淡的憂傷,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