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面的南美洲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巴西和阿根廷,和東非的差距也過於懸殊。
再看看德國,周邊沒有一個好相與的,這個時代的歐洲完全可以說是一座“怪物房”。
赫爾曼都不敢想象,如果把東非的地理位置換成德國,那該有多香。
威廉二世也咬牙切齒的說道:“東非的自然稟賦,確實讓人羨慕嫉妒恨,這也是他們在一戰中游刃有餘的底氣,恐怕美國人撈的好處和東非對比都是小巫見大巫。”
為什麼現在德國對東非的態度如此惡劣,實際上也是有根源的,主要是兩個方面,首先就是殖民地,其次就是經濟利益。
在戰前,東非“趁火打劫”了德國的殖民地,雖然說一戰前這筆買賣客觀來說是“公平公正”的,但是德國人顯然不會這麼看,在德國視角里,自己就是吃虧的一方。
那可是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且涉及到中西非,南太平洋,遠東等地區,德國統一以來,幾十年的海外殖民成果,結果被東非輕而易舉的收入囊中。
而很顯然,東非並不這麼看,在東非看來這完全是你情我願的公平交易,畢竟,德國如果不把這些殖民地出售給東非的話,這些殖民地也只會便宜英法等國家。
但是,現在戰爭結束了,你德國又想打著主意把這些殖民地要回去,東非肯定不會同意。
這是兩國重要分歧之一,對德國而言,因為一戰的最終結果,德國的收穫並不足以抵消付出,這些海外殖民地的失去,更是讓德國十分心痛。
就領土方面來說,德國在戰後僅在東歐獲得了五萬平方公里的新土地,對比海外失去的上百萬平方公里國土,心裡能平衡就怪了。
而經濟利益方面,德國更是對東非不僅不心存感激,反而抱怨東非在一戰中收割了德國太多財富。
作為一戰中德國最重要的供應商,東非賺的越盆滿缽滿,德國在戰後就越心痛,老子在歐洲打生打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結果東非一點力氣不出,就把德國積攢的大量財富搬空了。
這還不算完,在一戰中,德國苦心經營的大量海外市場也被東非收割,就比如軍火,電力裝置等等市場。
雖然說東非和德國的武器上存在差異,但共通性也不少,就比如兩國的步槍,火炮等,東非很多技術來源都是德奧兩國。
但是,一戰期間,德國陷入戰爭,武器出口停滯,那些原本從德國進口軍備的國家自然要選擇替代品,而毫無疑問,和德系裝備有一定共通性的東非就是最好的選擇,這使得原本戰前德國精心培養的海外軍火市場,白白便宜了東非。
而一旦某個原本裝備德國軍工產品的國家,武器裝備被大量替換成東非產品,想要再替換回來,顯然就很不容易再做到了。
國際軍火貿易市場,其品牌,質量,效能和價格是重要影響因素,但在這些領域上,德國軍工對比東非軍工並沒有明顯優勢,兩者都是“德系”,而東非雖然整體工業水平不如德國,但是軍工領域和德國卻是半斤八兩的存在。
或許德國武器確實質量比東非更有優勢,但東非武器比德國更便宜也是事實。
而在政治層面,東非能夠輻射的範圍顯然也比德國更廣,這對於東非搶佔原本德國的海外軍工市場也是一個重要有利因素。
就比如遠東帝國這個20世紀初的龐大軍工市場,其國內因為軍工產業薄弱,且戰爭頻繁,所以每年都會進口大量外國軍工產品。
而進口哪一國的軍工產品,顯然也要從政治角度上來考量,畢竟有很多勢力背後,都有不同國家支援。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俄國和日本這兩個心懷惡意的鄰居,因為距離遠東帝國近,容易操縱和干預遠東帝國內務的國家,就容易獲得大量軍事訂單。
而這個時代,俄國和日本的軍工產品,毫無疑問在列強中並不算的上出彩,甚至用“廢品”來形容也不為過,但偏偏這兩個國家能在遠東帝國獲得大量軍事訂單就很能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