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加上烏克蘭等地區,總人口也有四千多萬左右,如此龐大的市場,德奧兩國當然想獨吞下來。
而對於奧斯曼帝國同樣也是這個道理,戰爭結束後,德奧兩國就想方設法的排除東非在奧斯曼帝國的影響力。
這也是東非為什麼被分配到伊朗的主要原因之一,英國,德國都不希望東非和奧斯曼帝國走的太近,畢竟除開英國和東非以外,奧斯曼帝國已經是印度洋沿岸僅有的大國。
對於英國來說,一戰結局不太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奧斯曼帝國和東非之間走的太近,從而導致協約國遲遲無法完全封鎖同盟國的對外經貿通道。
而對於德國而言,一戰前德國就積極拉攏奧斯曼帝國,並且修建了巴格達鐵路,實際上在一戰前奧斯曼帝國已經成為了德國的經濟殖民地,所以德國不希望東非把自己辛苦栽培的桃子摘了。
當然,帝國主義國家間的齷蹉和矛盾,對於多羅申科來說並不太重要,東非這個國家和烏克蘭的關係本來就一般,尤其是那個東非支援的沙俄流亡海外,更是讓烏克蘭政府感覺如鯁在喉。
多羅申科元帥繼續說道:“有了德奧等國家的支援,只要我們能夠頂住前期俄國的軍事壓力,展現出我們的價值,才能獲得更多的軍事援助。”
“尤其是在波蘭等國家競爭的情況下,誰能表現出更高的戰鬥力,誰才能拿到更多的真金白銀和武器彈藥。”
沒錯,波蘭是烏克蘭最大的競爭對手,畢竟二者都是吃軍事援助的國家,而軍事援助顯然也是有限度的,如果波蘭拿的更多,那烏克蘭就會吃的少。
而實際上,波蘭政府也確實比烏克蘭更武德充沛,就算恩斯特都不得不佩服波蘭人的膽量,在獨立之初,波蘭就迫不及待的對俄國展開了小規模的軍事行動。
而前世的歷史也證明,在反俄國這件事上,沒有比波蘭更加積極的國家。而波蘭如此積極作死的行為,就讓烏克蘭政府顯得有些被動了。
多羅申科說道:“現在情況很明顯,雖然英法德奧都支援我們,但是我們肯定不能完全信任這些列強國家,畢竟烏克蘭和俄國的實力過於懸殊,在其他國家不組織軍隊幫助我們對抗俄國之前,我們要做的事只有一個,那就是死守頓巴斯防線。”
“現在,波蘭政府雖然跳的歡,但這樣一來,他們也最容易成為俄國的首要打擊目標,我們絕對不能像波蘭人那樣盲目自大。”
多羅申科的話也證明了一點,那就是烏克蘭政府高層目前對於俄國的態度主要是以被動防禦為主。
雖然烏克蘭政府很清楚,俄國是烏克蘭的生死大敵,但是他們也不想馬上和俄國對上,尤其是在各國只資助武器和物資,幫助烏克蘭訓練軍隊,卻不出兵的行為,這讓烏克蘭十分沒有安全感。
而事實上不是英法德奧不想出兵,而是沒有能力出兵,剛剛經歷過一戰的歐洲各個大國,如今國內厭戰情緒很高,還沒有走出戰爭的創傷。
如果再加入一場戰爭之中,那就有極大的機率徹底引發各國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從而動搖統治根基。
除此外,帝國主義之間的勾心鬥角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經歷過一戰之後,英法德奧計程車兵就不可能團結在一起對抗俄國軍隊。
光是想一想,昨天還因為陣營不同而打的你死我活,今天就轉變態度,變成親密無間的戰友,這種事怎麼也不可能發生。
所以,各國對烏克蘭的支援只能停留在軍事援助上,卻不能真的下場。
……
莫斯科。
烏克蘭不希望馬上和俄國對上,但是俄國工黨政府顯然不這麼想,而且和烏克蘭政府的想法有很大的區別。
俄國工黨雖然痛恨波蘭這個上躥下跳的小丑,但是弗拉基米爾等俄國高層從實際角度出發,還是更想先收復烏克蘭。
而之所以如此,沒有其他原因,那就是烏克蘭對俄國的重要性,遠在波蘭之上。
首先,烏克蘭是沙俄時代重要的糧倉,而俄國雖然國土面積廣闊,但是氣候原因,大部分國土都不利於農業發展,所以從糧食安全的角度考慮,俄國就不可能放棄烏克蘭。
其次,烏克蘭東部,也就是第聶伯河東岸,原本是俄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所以俄國政府必然要收復這一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