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末。
卡賓達市。
在東非的諸多省份中,剛果省是比較特殊的存在,從氣候角度來說,因為大部分處在熱帶雨林區域的原因,所以剛果省並不適合糧食作物的種植。
放在古代,剛果省根本無法支撐大型文明的產生,很難進入農耕文明,當然,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農耕文明都推進十分緩慢,即便東非高原那種適合農業發展的地區同樣如此。
從前世非洲熱帶雨林氣候區域的相關國家人口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即便到了21世紀,剛果(布)人口也才五百多萬,加彭人口只有三百萬,赤道幾內亞僅有一百多萬,人口相對豐富的喀麥隆也才兩千多萬,只有剛果(金)的人口將近一億多。
但是,之前就提到過,剛果的人口基本分佈在盆地邊緣地帶,也就是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的過渡地帶,而深入熱帶雨林區域,人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人口超過兩千萬,甚至接近三千萬的喀麥隆更能說明這一點。
喀麥隆是一個擁有豐富海岸線的國家,按照常理的話,人口和經濟應該向沿海集中,但是前世喀麥隆人口卻更多集中在北部或者南部的高原地帶。
前世其首都雅溫得就建立在喀麥隆南高原的丘陵地帶上。
前世喀麥隆的行政區劃也能很好的證明這一點,越是熱帶雨林區域,其省份面積越大,這充分說明了熱帶雨林區域的開發不易。
而東非的剛果省情況和前世喀麥隆很相似,剛果省也並非全是熱帶雨林區域,其南部受地形的影響,也處在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的過渡地帶。
而過渡地帶也是剛果省農業相對發達的地區,剛果省的省會金沙薩就屬於這種過渡地帶。
不過在二十多年前,金沙薩顯然並非如此,過去因為人類活動的不頻繁,金沙薩等地方,實際上也屬於熱帶雨林區域,但是東非控制剛果省以後,大規模的拓荒以及建設使得大量雨林被焚燬,改建為城市,村鎮或者農田。
這使得整個區域內的氣候,開始越發向熱帶草原氣候靠攏,畢竟這裡的生態本來就相對脆弱,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維持著脆弱的平衡,從而分庭抗禮,東非的開發使得雨林大面積萎縮,稀樹草原型氣候特徵開始佔據上風。
不過,即便如此,剛果省的土地依舊是比較貧瘠的,該省的主要種植作物也以熱帶雨林型經濟為主。
所謂的熱帶雨林型經濟作物,實際上是針對熱帶草原型經濟作物做出的劃分,這是東非獨有的農業劃分標準。
當然,相對於金沙薩或者剛果省南部,位於西北沿海的卡賓達市,其熱帶雨林氣候就穩固的多,整個卡賓達市雖然經過東非的開發,城市面積和人口不斷擴張,但是卻完全是一座被雨林包圍的城市。
截止到1919年,卡賓達市的人口高達八十三萬,戶籍人口也有六十七萬之多。
隨著時間推移,目前東非人口更詳細的資料也已經出爐,這次各個城市常住人口也已經統計完成。
截止到1919年,東非人口破百萬的城市高達八座,當然,如果按戶籍人口統計的話依舊是三座。
而同時期,美國人口破百萬的城市大約有十座左右,比東非更高一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非城市化和美國的差距,畢竟東非人口比美國多出了將近六千萬,這幾乎相當於一個德國。
1919年,東非西海岸人口破百萬的城市僅有一座,那就是西海岸省省會羅安達,卡賓達人口僅次於羅安達,但是又遠高於剛果省省會金沙薩。
東非人口破百萬的八座城市,除了羅安達以外,基本分佈在東部和中部,這也說明了現階段,西部的經濟無法和東非中東部對比。
不過,這也很正常,東非西部尤其是原安哥拉地區,佔領和納入東非的時間太晚。
當年,東非從葡萄牙手中接管安哥拉的時候,這裡幾乎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工業和交通更是基本為零。
而安哥拉已經是東非西部最好的一塊土地了,往北是熱帶雨林區域,而往南熱帶沙漠區域,都不適合城市,農業等發展。
而卡賓達市作為整個東非西部第二大城市,能在不到三十年時間裡,發展到今天的程度,已經足以驚掉世人的下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