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打算很簡單,那就是日本必須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從而制衡美國和東非在太平洋方向的擴張。
遠東地區的利益雖然巨大,但是英國很清楚,如今英國的力量想保障遠東英國的利益,已經力有不逮,這個時候就需要扶持一個並不太強,同時不太弱的盟友。
而這兩個盟友,英國政府早有預案,除了法國以外,第二個就是日本,法國在遠東也有利益所在,而且面臨的處境和英國一樣,都是鞭長莫及。
所以,英法兩國完全可以在遠東地區抱團取暖,但是這還不夠,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即便英法兩國加在一起,也無法和東非,美國競爭。
而英國自然不希望東非和美國在遠東地區更進一步,獲取更大的利益,所以還不如便宜日本這個遠東國家的一員。
而且英國本身對日本的影響力很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讓英國認為自己可以拿捏日本。
而現實情況則是,日本或許內心對英國人不服,但是也確實需要藉助英國的力量來應對東非和美國,尤其是美國的壓力。
現階段,英國和日本可以說各取所需,狼狽為奸,在東非和美國這兩個大敵存在的情況下,是可以“團結”在一起的。
而大衛首相的承諾也讓加藤友三郎內心一喜,這說明英國是支援日本的。這一點很重要,畢竟從綜合實力上來說英國依舊是世界第一強國。
而且,日本本身參與這次會議就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地位,在座的國家中,除了東非這種“串子”以外,全部都是白人。
這讓日本顯得十分鶴立雞群,所以日本就更加渴求英國對日本的支援了。
在大衛首相發言完畢之後,各國代表才開始依次發言,而第一輪發言的內容也很明確,那就是重點提及本國的海洋權益和維護海軍規模的必要性,畢竟這是事關接下來“分果果”的基礎,所以容不得各國人員馬虎大意。
就算相對在這方面需求較弱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也盡最大力度,據理力爭,畢竟如果能保住更多的海軍力量,沒有誰願意放棄這些權利。
1920年1月22日。
第二輪會議展開,這次會議內容真正決定了戰後世界海軍格局的定型。
經過上一輪會議的鋪墊,這次會議上各國在細分領域展開了更加激烈的爭論。
除了海軍佔比以外,具體到主力戰艦建造,拆毀等問題,甚至具體到某一艘具體軍艦上,不過主要集中在主力戰艦,也就是戰列艦,巡洋艦等作戰艦艇。
最終會議結果,英國排在世界第一的位置,接著是東非,和美國並列世界第二梯隊,法國和日本排第三梯隊,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西班牙排在第四梯隊。
根據比例則是6:3:3:2.5:2.5:1.25:1.25:1.25。
這樣一來,戰後英國海軍規模分別是東非和美國之和,繼續維持英國的兩強標準,同時,英國將法國和日本兩個潛在盟友的海軍上限盡可能的提高,這樣就可以配合皇家海軍的全球戰略,從而制衡東非,美國,德國和奧匈帝國等國家。
不過,本次倫敦海軍會議,僅涉及到各國的主力戰艦,這一點和前世華盛頓海軍會議一樣。
而關於主力戰艦中,航母的比例則和前世有所不同,在東非的爭取下,東非獲得了最大的航母建造許可權,當然,英國和美國同樣如此,這樣英國,美國和東非在航母佔比上就並列在世界第一的位置。
不過,英國和美國主要是為了跟進東非的政策來達成平衡,而不是真的過於重視航母的作用,至少當前階段,戰列艦的地位肯定無法動搖。
除了倫敦海軍會議以外,同時期在巴黎也召開了歐洲陸軍會議,這次會議就並不值得東非關注了。
畢竟東非陸軍再多,也不可能影響到歐洲的軍事平衡,同理,美國,日本等歐洲之外的國家也不需要參加這次會議。
而歐洲陸軍會議的主要焦點,其實也就是德國,法國和奧匈帝國三個歐洲大陸國家之間的事,作為島國的英國,雖然也是歐洲國家,也不太重視,只要歐洲大陸上能夠形成新的平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