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非洲創業實錄偶然中文> 第三百四十四章 新絞肉機——南線戰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四十四章 新絞肉機——南線戰場 (2 / 2)

尤其是小麥,肉類,糖類等重要農產品,這不僅維持了同盟國的基本民生需求,甚至同盟國還有餘力從東非進口熱帶果蔬,肉蛋奶,甜品等非生存必須物資。

一個很典型的資料就可以說明東非出口貿易對同盟國的重要意義,前世,德國人估計至少有七十多萬德國人在一戰中死於飢餓或者因為飢餓引發的病症,而因為東非的存在,在1918年以前,德國的基本生活物資都勉強可以維持。

更不用說同盟國還有餘力從東非進口提高非生存必須物資的能力,前世德國糧食短缺問題嚴重到威脅貴族生存。

就比如前世嫁給普魯士貴族的英國女子布呂歇爾在1917年1月的日記中寫道:“我們每天都在變瘦,德意志民族豐滿的體型已經成為了過去的傳奇。我們現在都是瘦骨嶙峋的,眼周都有黑眼圈,我們想的主要都是下一頓飯會是什麼。”

假設沒有東非和同盟國的貿易,那同盟國早在1917年初就已經難以繼續維持下去,畢竟連貴族都受到糧食短缺問題的干擾,平民的生存環境可想而知。

所以重新打通和東非的貿易,對同盟國而言十分重要,這也是德國支援奧匈帝國等盟友奪取波斯灣和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為此,同盟國甚至寧可放棄一部分支援西線戰場的兵力,也要首先剿滅巴爾幹和奧斯曼帝國境內的協約國軍隊,以實現重開和東非貿易的戰略。

這次戰略,基本上依靠陸軍為主力,雖然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海軍實力尚存,但是無法撼動在地中海佔據絕對優勢的英法海軍。

如果不是海軍孱弱,那同盟國的目標估計不是巴爾幹和中東,而是英國控制下的蘇伊士運河了。

1918年8月。

以奧匈帝國為主力,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為輔助,同盟國新集結了將近一百二十萬兵力,正式開赴巴爾幹半島和奧斯曼帝國境內作戰。

其中奧匈帝國七十萬,保加利亞三十萬,羅馬尼亞二十萬,加上原本在希臘,阿爾巴尼亞前線作戰的同盟國軍隊,還有奧斯曼帝國軍隊。

從巴爾幹半島到中東戰場上,同盟國軍隊規模超過了五百萬,其中奧斯曼帝國軍隊數量最多,達到了兩百多萬,其次是奧匈帝國接近兩百萬,保加利亞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兵力大約在七十多萬,最後是剛剛加入羅馬尼亞,雖然羅馬尼亞參戰人數只有二十萬,但是後續羅馬尼亞將會逐步增加兵力。

而協約國方面,主要是英法兩國以及希臘,加上他們從各自殖民地徵集過來的軍隊數量,大約在四百萬上下。

不過,協約國的兵力構成堪憂,其中英國最多,在中東的英軍人數達到驚人的兩百多萬,但是英軍中有將近九成是印度人,法國軍隊也基本上是黑人和北非白人居多,這使得英法兩國軍隊數量雖多,但是真實戰鬥力可能還不如僅有不到七十萬兵力的希臘可靠。

同盟國和協約國對巴爾幹和中東戰場的增兵,使得所謂“新”東線戰場,徹底升級為不遜色於一戰中,西線和東線的南線戰場。

雙方糾結了接近一千萬兵力,在巴爾幹到中東的漫長戰線上廝殺,而且隨著時間推移,英國和法國肯定會繼續從印度,南洋,北非,西非等殖民地地徵集兵力馳援南線戰場。

南線戰場上雙方兵力突破一千萬只是時間問題,這將使得整個南線戰場迅速變成一個新的絞肉機。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