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表現出更加強硬的外交態度,自然不是打算下場,而是透過這種方式讓英國“心甘情願”的割肉“補償”東非的損失。
這樣當然會得罪英國,但是如今的東非和南非戰爭時期已經大不相同,南非戰爭以前,東非綜合國力遠不如英國。
而現在,東非和英國之間的差距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甚至東非還更加佔據優勢,東非絲毫不害怕戰後協約國對東非進行清算。
……
1918年4月2日。
倫敦。
最近英國首相大衛的心情很是不錯,在英國的全力拉攏和忽悠下,美國終於還是加入到了協約國陣營中來,這極大振奮了協約國的對戰爭勝利的信心。
與此同時,英國開闢的多條新戰線也捷報不斷,除了達達尼爾海峽方面,久攻不下以外,其他幾個戰場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大衛首相如往常一樣,坐在沙發上看著前線的軍情,不過相對於幾個月前的愁眉苦臉,現在反而表現出幾分悠然自得。
這個時候,外交大臣貝爾福急匆匆的走了過來,只見他一臉嚴肅的對著首相說道:“首相閣下,最近我們收到的一些資訊,我認為你應該關注一下。”
看著貝爾福冷峻的面孔,大衛心裡突然咯噔了一下,畢竟自己的外交大臣這副神情向自己彙報訊息,顯然不是什麼好事。
要知道之前貝爾福和自己一樣,都因為形勢的好轉,心情不錯,而且去年貝爾福主張的猶太巴勒斯坦建國倡議也在英國得到透過,這就讓貝爾福最近更加神清氣爽了。
至於英國為什麼會推動該倡議的透過,道理也很簡單,那就是為了獲取猶太勢力的支援。
作為歐洲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受益者,猶太人靠著經濟領域的強大實力對歐洲各國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而英國能夠拉美國下水,美國猶太人就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更別說猶太人在同盟國的影響力也不小,這個世界上除了東非以外,其他列強或多或少的有求於猶太資本。
而貝爾福如此明火執仗的支援猶太人,顯然也從他們那裡獲得了不少好處。
大衛直起身子來,問道:“貝爾福,發生了什麼事?”
貝爾福說道:“也不是什麼大事,但是我認為這可能會影響到大英帝國,讓戰爭出現波折,所以就過來向您彙報。”
“東非外交大臣弗里爾剛剛和我詢問了關於印度洋勢力的重新劃分問題,這次他的態度和措辭明顯嚴厲了許多,我認為這是東非政府內部出現了新的變動,所以不得不向您請示。”
外交無小事,個別詞彙的改變就可能讓原本透露出的資訊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
一個比較經典的就是上個世紀,普法戰爭時期前,俾斯麥透過修改威廉一世的信件,從而引發了德國的最後一次統一戰爭。
大衛首相皺著眉頭問道:“東非人這個時候又想幹什麼?”
貝爾福說道:“根據我們外交部的推斷,東非顯然是不滿我們之前的拖延,他們還特意提到了法國,顯然是對我們承諾不能兌現的不滿。”
在去年,英國政府為了穩住東非就畫了大餅,而當時正是大衛,貝爾福以及溫斯頓幾個英國內閣高層主導了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