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債發展是東非三五計劃和新經政策的根本,而歐戰則是將債務問題解決的重要途徑之一。
而導致這種模式出現的主要原因在於東非的頭兩個五年計劃極大消耗了東非前三十多年的資本原始積累。
東非前三十年透過壓榨本國廉價勞動力,白嫖非洲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各種手段,積累了大量社會財富,畢竟殖民本身就是以小博大,如果刨除殖民所需的軍費開支這個因素,幾乎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只不過東非和美國一樣,將殖民地變成了“自古以來”的土地罷了,為了東非的發展,犧牲了近四千萬黑人土著的利益。
但是,殖民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畢竟東非不能光顧掠奪,還要同時負責建設問題,19世紀東非的農業開墾,大基建,建設國防工業體系都需要鉅額支出的。
所以19世紀的東非看起來光鮮亮麗,但是賺的並不多,這也是進入20世紀後,東非前兩個五年計劃規模遠不如前世蘇聯龐大的主要原因。
而19世紀的發展模式也根本不可能一直維持下去,畢竟到20世紀初,東非的黑奴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
回顧東非前五十年的經濟發展歷程,可以按照先後順序粗略總結為:土地擴張時期(殖民擴張),大移民時代,農業建設時代,工業體系建設時代這四個階段。
而在1914年,東非已經基本完成了本國工業體系的建設,形成覆蓋國防工業,重工業和輕工業三大工業領域的龐大工業體系。
所以恩斯特說道:“我國近五十年來的發展取得的了輝煌成就,但這也正導致瞭如今我國發展的新瓶頸,如果能順利邁過歐洲戰爭,那我國毫無疑問將更進一步,成為未來國際秩序的制定者之一,反之則有可能因此停滯,復刻如今德國的被動形勢。”
如今東非確實風光無限,但是底蘊不足,缺乏相對應的國際影響力,這也是前世一戰後美國所面臨的困境。
前世一戰結束後,美國經濟如此耀眼,可在戰後會議上,英法兩國依舊能夠拿捏美國,可以說那個時候,美國的國際地位和其經濟實力是完全不匹配的。
而如今東非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所以東非同樣作為後發國家,戰後勢必會和英國,法國這兩個老牌帝國對上。
所以東非並不是完全後顧無憂,一個後發國家如果不能更進一步,哪怕他前期發展的如魚得水,那也是極其危險的。
就比如1914年的德國,1991年的蘇聯,他們就困在了最後一步,前者選擇了戰爭做最後一搏,而後者直接擺爛選擇死亡。
前世21世紀這樣案例更多,很多沒有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結果都不怎麼好看,經濟奇蹟最後都搞得一地雞毛,只能繼續充當西方話語權下被收割的韭菜。
而這也正是恩斯特所憂慮的,他接著說道:“等到歐洲戰爭結束,勝利者騰出時間和精力,必然會對我們這種後發國家進行反撲,從而繼續維持其在國際秩序中頂級掠食者的地位。”
“所以趁著歐戰的空隙,組建以本土為核心的經濟護城河,是我國現階段經濟,軍事,政治和外交的主要方向。”
“所謂經濟護城河,也就是圍繞東非為核心的國際貿易體系,進一步鞏固我國在南洋和南美地區的優勢,作為支撐未來我國發展的兩翼。”
這其實就相當於東非將南半球眾多國家和地區,視為自身的勢力範圍,畢竟從地理上來說,東非國土和經濟還是以南半球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