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方面,鐵路和公路東非已經不比其他國家差,只有水運一直是東非最大的遺憾。
亞爾斯德說道:“在過去幾十年裡,透過長期論證和考察,我們水利部和其他部門對全國水系,氣候,地形,地勢等等進行了深入的瞭解,並且在長期的水利建設工作中,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加上本國專業人才的培養,在這些基礎上,我們水利部和交通運輸部制定了一份全國運河系統開發計劃草案。”
“即在全國範圍內,透過建設四十八條大型運河,預計總長度兩千七百三十公里,來實現全國水運系統的提升。”
“一但該計劃實現,我國內陸水運將徹底實現質的飛躍,全國水運條件雖然說達不到遠東帝國和歐洲那種程度,但是將超過美國,我國內陸水運成本將大幅度降低,並且進一步補充全國性交通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歐洲,美國和遠東帝國的特點就是擁有大面積的平原,河流縱橫交錯,從而形成發達的內陸水運網路,而且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有標誌性河流代表本國水運,歐洲是萊茵河和多瑙河,美國是密西西比河,遠東帝國最具代表性的則是長江。
反觀東非,雖然有剛果河,尼羅河,贊比西河,奧蘭治河這種世界性的河流,但是航運價值都受到地形上的限制,而想打破這種限制唯有透過人工改造才能實現。
而東非的運河計劃顯然有著瘋狂,根據東非大運河的經驗,想要短時間完成這個全國運河計劃至少要犧牲三百萬勞工。
東非的東非大運河全長一千多公里,建設週期大約為十三年,而全國運河計劃的建設長度幾乎是東非大運河的二點五倍,幾乎相當於遠東帝國的隋代大運河。
隋代大運河全長兩千七百多公里,數百萬民夫歷時六年完成,犧牲人數至少在兩百萬以上。
這麼一看,東非建設東非大運河還比不上隋朝,畢竟東非在付出差不多同樣人命的代價,並且在技術和工具都遠超隋朝的情況下,才建設了隋朝一半的工程,而且耗費的時間是隋代大運河的兩倍。
這其實也好理解,即便東非在建設東非大運河時,東非不管技術還是工具都遠超隋朝,但是這種優勢並不明顯,最終還是要靠大量人力來完成。
彼時東非雖然已經能生產拖拉機,汽車等現代化工程建設工具,但是產量少的可憐,根本沒有投入到運河建設中去。
東非大運河完全可以說是靠著黑人勞工用鋤頭,鐵鍬等工具,在東非的鎮壓下一步步完成的。
而且當時東非建設運河的條件也不及隋朝,東非大運河主要聯通的是贊比西河和剛果河水系,而這兩個區域當時並沒有完全開發出來,反映在東非大運河沿線更是如此。
而隋代大運河經過區域,基本上是當時隋朝的核心經濟區域,大部分位於平原區域,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隋代大運河修建節省了建設成本和風險。
反觀東非大運河,尤其是剛果河流域的工程,很多要經過茂密的原始叢林,或者為了繞開山谷溝壑等不利地形而增加建設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