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好理解,兩地的經濟狀況在東非並不全差,可以排在中上游水平,加之需求也比較強烈,所以推進速度快。
而中東部其他地區的道路,因為地處草原或者高原區域的原因,加上道路建設較早,所以還能維持一段時間。
“到去年為止,全國硬化公路總里程已經超過二十萬公里,放在全世界也屬於進度較快的。”他不重說道。
恩斯特點點頭道:“公路發展是多多益善,目前東非的公路情況,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和歐美之間差距巨大,所以在公路建設方面也不斷加快。”
“而且隨著未來汽車產業發展,公路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甚至取代部分鐵路的功能,這是我國產業革新和區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
說到底還是為了推動東非汽車產業的發展,作為世界前列的汽車產業“大國”,東非大部分路面的駕駛體驗並不好。
當然,汽車不像火車被固定在鐵軌上,只要是平地,基本上都能通行,只不過顛簸很多罷了。
就比如軍用車輛,越野效能是非常重要的指標,這個時候東非廣闊的草原都是“道路”,就是有些廢人。
除了鐵路和公路以外,水運也是東非的重要交通構成部分,只不過東非水運條件較差,所以沒有什麼好說的,目前還是主要以陸上交通建設為主。
當然,全國來看水運條件較差,從區域而言就並非如此,尤其是東非境內多大型湖泊,全世介面積最大的湖泊前五十里就有六個分佈在東非,而且其中三個世界前十,大湖(維多利亞湖)更是排在世界第三,僅次於裡海,蘇必利爾湖。
而且東非三大湖還集中在東部區域,這使得東非的湖運業比較發達,而且增長速度非常快。
這些湖泊同時是東非重要的漁業資源來源地,這使得即便在東非內陸,淡水漁業資源絲毫不比沿海地區差。
唯一的缺憾就是這些湖泊相對獨立,沒有形成五大湖那樣相互聯通,不過這樣也有利於水資源的分散。
除此外高原大湖群主要還對東非國土形成了一定的限制,就比如馬拉維和坦噶尼喀湖的存在,使得中間姆貝亞成為唯一通道。
未來也是如此,馬拉維胡和坦噶尼喀湖都是深度動輒數百米,面積也大,不具備橋樑修建條件,未來東西兩岸的交通肯定也會以輪渡為主。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