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同樣是東非的原因,導致法國在西非和北非的競爭對手大大增加,像英國,德國,都只能戰略上轉向西非和北非地區,就連比利時這種小國也能虎口奪食。
如今的比利時殖民地實際上就是前世法國加彭殖民地和剛果(布)殖民地的部分領土拼接而成。
而法國還拿比利時沒有什麼好辦法,畢竟比利時在歐洲對法國太過重要,除了是和德國的緩衝區之外,當地的礦產資源是法國國內工業發展的重要來源之一。
根據1884年東非移民署的資料統計,在東非的常住法國人數量僅次於德國人,奧匈帝國人和阿拉伯人,達到了三千多,大多數都是從事商業貿易,也有極個別在東非投資建設工廠的,這僅僅是常住人口。
畢竟在東非投資風險不小,主要還是東非的審查和監管相對嚴格,也就德,奧兩國有政府背書,才有部分實力雄厚的商人和公司敢到東非投資。
至於從東非賺快錢,基本上不太可能,東非金融業幾乎等於沒有,可操作空間少,所以在東非投資者很多都是真幹實業的。
有這個閒工夫,到其他國家搞個皮包公司直接大騙大賺,或者藉助列強身份在殖民地或者落後國家當個“太上皇”,怎麼來也比到東非投資來錢快,而且還能體會人上人的快感。
在這一點上,德國企業自然更受東非歡迎,除了兩國之間的各種友好關係和密切聯絡以外,德國金融業起步晚,實幹家多,沒有其他國家商人那麼多小心思,其中就包括奧地利,畢竟1873年經濟危機就是因為奧地利金融業信譽危機引爆的。
這也導致東非雖然和奧地利合作早,但是東非同德國貿易交流規模後來居上,這一點在西海岸幾座口岸開通後,表現的更加突出。
以前東,德貿易很大一部分還要從奧匈帝國中轉,但是西海岸口岸開通後,兩國商船可以直接透過大西洋進行往來,不用再繞道地中海。
當然,除了德資,東非對其他國家願意到東非沿海地區投資的企業和商人還是歡迎的,就算英國和葡萄牙人也是如此。
東非其實對葡萄牙沒有太多仇恨,葡萄牙完全是懷璧其罪,從而東非盯上了而已,雖然有些衝突確實是葡萄牙先引發的,但背後也是東非的積極挑撥。
這就和前世歐美不斷在東歐拓展自己勢力範圍,從而逼迫俄國跳腳一樣,東非對葡萄牙其實也是採取這個戰術。
東非有目的的在葡萄牙周邊圈地,最後將葡萄牙兩塊殖民地分割包圍,這種情況下,葡萄牙能不急麼!而葡萄牙政府的想法也完全正確。
東非就是要實現最終吞併葡萄牙兩塊殖民地的野心,就算葡萄牙不還手,最終結果也不會改變,南非戰爭只是加快了這一程序。
當然,戰爭前東非對葡萄牙自然滿懷敵意,可戰爭結束後,東非就完全換了副面孔,尤其是對葡萄牙商人的拉攏,畢竟葡萄牙人一走了之,那安哥拉和莫三比克原本供給葡萄牙本土的貨還怎麼出手。
所以直到今天,葡萄牙國內對東非該罵罵,但是葡萄牙商人依舊是東非商品的重要買主之一。
畢竟葡萄牙商人在東非沿海經營了上百年,直接放棄這些商業渠道顯然也不太划算,和東非做生意雖然吃虧,但也有利可圖,如果直接放棄,那就失業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