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人治下的羅安達,他年輕時也見識過,那時候蘇伊士運河尚未開通,所以大多數船隻都是要經過這裡的。
而東非僅僅接手羅安達五年時間,羅安達的城區面積和人口擴張了數倍之多,而且東非在這裡是佈置了產業的,所以羅安達放在歐洲國家也算一個比較不錯的小城市。
說到這裡,赫爾突然想起了些什麼,他對馬克西姆說道:“這些標語讓我想起來了!就是德國以前的徵兵標語,只不過兩國的內容不一樣。”
對此馬克西姆說道:“在南非戰爭之後,東非的外部威脅基本上已經不存在,所以軍隊擴張自然也就停止,實際上之前東非的軍隊數量雖然多,但在東非也體現不出來,畢竟東非的國土是德國的十幾倍,說實話東非應該和歐洲對比才公平,但是歐洲國家林立,每個國家軍隊都不少,加起來自然比東非誇張的多,尤其是列強都比東非軍隊數量多的多。”
歐洲人口集中,加上每個國家面積小,有什麼訊息在國內很容易傳播,就比如徵兵這件事,很容易搞得人心惶惶。
如果放在東非就不一樣了,東非在東部徵兵,其他地區根本就感受不到,除非是鐵路沿線的居民才能在戰爭時期才體會到那種軍隊調動的壓迫感。
“而且,我們東非也是愛好和平的國家,早期確實全民皆兵,但那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手段,想一想以前非洲存在大量土著勢力和野生動物,如果當時不採用這種手段,怎麼也不可能有今天東非的和平穩定。”
東非的和平穩定,是建立在土著,阿拉伯人,葡萄牙人和英國人屍體上的,當然,全國各地的野生動物也遭受了滅頂之災。
對此,赫爾就比較羨慕了,他說道:“你們東非的位置太好了,兩面是大洋,南部只有一個開普敦,而北部大都是未開化之地,只要國內開發出來,基本上就杜絕了戰爭的威脅,而德國則地處歐陸腹地,四面皆不太平。”
馬克西姆只能安慰道:“這樣也造就了德國作為歐洲十字路口的地位,成為歐洲的中心,所以只要德國一直保持強大,這就是優勢。”
雖然是東非人,但東非人也是德意志人,所以馬克西姆毫不吝嗇對德國的誇讚,畢竟要論起來東非社會主文明要還是源於德意志地區,同理如果是奧地利人當前,馬克西姆也會這麼講。
德,奧兩國都是東非的重要經濟合作伙伴,甚至奧地利和東非是明面上的“盟友”,加上東非當前工業發展需要德,奧兩國支援,馬克西姆也會對赫爾這種人表達一部分“敬意”。
當然,赫爾心裡怎麼想就不好說了,東非雖然自稱德意志國家,但是能不能得到德,奧兩國民眾的認同,那就要打上疑問號了。
實際上東非非德意志論在德,奧兩國很有市場,尤其是在南非戰爭之前,很多人是乾脆直白拒絕東非“德意志人”身份的,畢竟東非在血統上和地理位置上疊加了兩層負面因素。
不過,在南非戰爭之後,這種論調基本上就銷聲匿跡了,能戰勝英國人,那必然只有“德意志人”才能做大。
畢竟法國已經當過一次手下敗將,沙俄又是落後野蠻的國家,只有英國能讓德國憤青有點興趣,結果南非戰爭直接打破了這層濾鏡,連東非都打不過,那英國的世界霸權是不是也該易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