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遼東也是一個好地方,但是東非在遼東沒有相應據點,清政府對龍興之地也比較重視,所以選擇了在北方取種。
“目前看來生長最好的是這種來自遠東一個叫山西地方的水稻品種,和大湖區環境適應,尤其是海拔越高的農田,其生長狀況就越好,我去年在西大湖省調研水稻種植情況時就發現,那裡的水稻總產量偏高。”東非水稻研究員馬爾科斯對著北大湖省政府官員們說道。
北大湖省高官布熱斯津問道:“馬爾科斯先生,也就是說,明年我們應該主動在省內大規模推廣這種水稻種植?”
馬爾科斯:“是的,如果你們追求更高產量和質量的話,不過我的意思是呢!還是要多保留一些其他品種的實驗田,或許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可以有所突破,尤其是防治病蟲害方面可以隨時找到替代品。”
布熱斯津:“那您認為我們這裡種植的水稻和東非沿海平原地區有什麼不同?”
馬爾科斯:“因為溫度的原因,這裡水稻的生長期比沿海平原要長一些,兩者光照差不多,但是這裡的日溫差更大,根據我前面在遠東觀察的經驗,這樣的水稻產出的大米,口感上更加飽滿,不過東非沿海種植的是印度的長粒米,和這大湖區水稻有很大差別,印度水稻品種的口感肯定也不差,不過這完全看個人飲食習慣和愛好。”
布熱斯津請教道:“能具體一點嗎?”
馬爾科斯:“就比如中東和印度流行抓飯,而遠東則流行蒸飯,雙方在飲食上有不同的追求。”
布熱斯津:“那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我們大湖區的大米更適合遠東市場,而東非沿海省份的大米更適合中東和印度市場?”
馬爾科斯:“大概是這樣的,想一想中東人和印度人用手抓食物的習慣,還是長粒米更適合,不容易粘手,而用東亞地區的稻種產出的大米,出鍋後相對水分更多,口感軟糯,但是對不用餐具的民族很不友好,而且更燙手。”
馬爾科斯作為一個東非少有的水稻農業專家,可以說只是二把刀水平,畢竟德意志在這方面確實沒有相關人才。
在東非聘用他成為水稻研究員之前,他只是東非熱帶農業研究所的一名實習生,研究方向也不是水稻,屬於半道出家。
所以,他的能力很有限,只能觀察每一種水稻品種的生長情況,總結經驗,最後把資料記錄下來,供東非政府參考。
東非王國是拿來主義,沒有研究育種以及雜交方面能力的人才,所以水稻都是引入國外那些成熟品種,然後在東非種植,最後比一比那個產量高,那個品質好,然後就在該地區大規模推廣,也算是因地制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