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非洲創業實錄偶然中文> 第三十九章 利薩海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九章 利薩海戰 (2 / 2)

當“費迪南德·馬克西米蘭”號在戰鬥的煙霧中搜尋的時候,它撞在“義大利”號的舷上,這艘義大利軍艦失去了方向控制。

而且它的前方又被另一艘奧匈帝國軍艦封住,當它後退時,“馬克西米蘭”號全速衝撞它的舷邊,並使其向右舷嚴重傾斜。

隨著“馬克西米蘭”號慢慢地後退,“義大利”號恢復正常,接著在自己的動量和破口處湧入的數噸海水的作用力下又向左舷傾斜。當它傾翻並沉沒時,艦上缺乏訓練但很有士氣的水兵為他們的國王高呼萬歲。

“義大利”號的沉沒結束了這次戰鬥,義大利艦隊向西退卻。由於奧匈帝國艦隊有幾條軍艦受損並仍處於劣勢,特格特霍夫沒有追擊。無論如何他完成了解救利薩的使命,他作為民族英雄回到了奧地利。

而義大利方面,佩爾薩諾則在戰爭結束後被解除了職務。

利薩海戰是奧匈帝國海軍的一次大勝利,徹底解了利薩之圍。海戰中義大利艦隊遭受重創,損失了3艘鐵甲艦,1000餘名官兵。

這場首次以蒸汽為動力的鐵甲艦之間的戰鬥引人注目。世界各國的海軍都深入細緻地在戰術、武備和艦船結構等方面研究了這場戰鬥。

鐵甲艦的作用在這次海戰中引起了各國重視,這場海戰標誌著海上戰鬥已經從風帆時代過渡到了蒸汽鐵甲時代。

此戰後,義大利艦隊轉入退卻。義大利失敗的原因是偵察很差,沒有戰鬥計劃,通訊聯絡不好和佩爾薩諾海軍上將優柔寡斷。

義大利的水兵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他們的軍官缺乏進取心,他們的司令官C·C·佩爾薩諾上將似乎對他的這支艦隊一無所知。

與佩爾薩諾的十幾條鐵甲艦相比,奧匈帝國只有7艘鐵甲艦,全部是蒸汽快速艦,而且比較陳舊。

他們的木殼艦主要有1艘蒸汽動力艦“凱撒”號,5艘螺旋槳快速艦和1艘海防艦。每艘木殼艦上,只有少部分炮是線膛炮,事實上奧匈帝國的火力還沒有義大利的一半。

但是他們的不可估計的優勢在於他們的艦隊司令海軍少將B·馮·特格特霍夫,他計程車兵訓練有素,既有進取心,又精通他們的專業,這些都是義大利指揮官們所缺乏的。

而義大利方面的指揮官佩爾薩諾,不僅不重視情報的作用,而且缺乏專業知識,還頑固自大。

佩爾薩諾起初置“清剿亞得里亞海的敵人”的命令於不顧,僅僅把安科納基地的軍艦作些無謂的調動,在這期間,他沒有操練那些未經訓練的炮手。

最終義大利國王下了一道強制命令,“對敵人的要塞或艦隊發起攻擊,任何行動都被認為可能取得勝利”。

佩爾薩諾在此命令的推動下,才做出奪取利薩這一奧匈帝國小島的戰略決策。

在這場海戰中,在馮·特格特霍夫海軍少將率領下前往支援守島部隊。

奧匈帝國艦隊突然發起攻擊,集中炮火打擊義大利艦隊的中軍各艦。但裝甲艦之間的炮戰未能奏效。

於是奧匈帝國的旗艦“斐迪南·馬克斯大公”號裝甲艦撞擊義大利的“義大利國王”號裝甲艦,後者連同四百名艦員被擊沉,從而決定了這場海戰的結局。

另一艘義大利軍艦“角力場”號被炮火擊中後起火,失去戰鬥力,最後爆炸。

總而言之,雙方不同的能力指揮官,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結果,看起來強大的義大利海軍反而陷入潰敗。

威廉·馮·特格特霍夫的“V”形戰術也伴隨利薩海戰一戰成名。

後來,北洋艦隊曾復刻奧地利的“V”形戰術,但結果不盡人意。

當然黃海海戰和這次利薩海戰完全不同,奧地利海軍訓練有素,而義大利海軍由於擴張太過迅猛所以訓練沒跟上,而黃海海戰,則是缺乏訓練和彈藥的北洋艦隊面對訓練有素的日本海軍。

此外利薩海戰中奧匈帝國艦隊採用撞擊戰術屢屢奏效,於是這一古老的戰術又復活了,在此之後一直到20世紀初,多數國家的軍艦上都安上了撞角。

利薩島海戰是蒸汽裝甲艦船的首次大海戰。海戰證明用火炮對付用有裝甲的軍艦已經沒有效果了,蒸汽動力的艦船具有高度機動性,它們能迅速地變換成各種戰鬥隊行。

而威廉·馮·特格特霍夫,奧匈帝國海軍上將,作為利薩海戰的勝利者,成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海軍指揮官之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