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口上看,坦尚尼亞也是國際上標準的人口大國,已經越過了五千萬人口大關,還在極速增長中。但是坦尚尼亞還有許多未開墾的土地,漁業資源沒有充分開發,人口極限不止於此。
至於說工業條件,雖然礦產資源不是很豐富,但是要看和誰比,至少歐洲的一群中小國家望塵莫及。如果滿足初級的工業化是完全夠用的。非洲整體礦產資源在各大洲中不算豐富,資源集中在南非和西非,以及石油資源獨樹一幟的北非,坦尚尼亞的礦產資源在非洲也是中等之資。
交通上坦尚尼亞也還不錯,位於印度洋傳統的商業航道上,達累斯薩拉姆是非洲少數知名大港,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是重要的世界級商業節點,印度洋畔的明珠,歷史上一時興起的阿曼帝國就在此建立了分號——桑給巴爾王國。
由此可知坦尚尼亞的各方面條件都不差,那為什麼發展水平這麼低呢?
在恩斯特去非洲工作之前,受傳統媒體影響,認為非洲貧困的原因只有一個,非洲人很懶,靠天吃飯。
但是來到非洲之後恩斯特發覺這種想法的片面性,這是一種表象。
多種因素才是造成非洲貧困的來源,在殖民者到來前,非洲大陸整體文明水平就很低,撒哈拉沙漠的隔絕導致非洲南部大多數地方是文明沙漠,只有西非和東非的衣索比亞發展出了獨立的文明,且極大受到了阿拉伯人的影響。
西非的班圖人是最早向南開拓的人群,但是班圖人也只是發展出了早期國家的文明特徵,技術水平極低,向南遷徙還要穿越剛果雨林,和中非大草原這種野獸遍地的區域。中東的阿曼帝國在此擴張也僅限於桑給巴爾島和東非沿岸,文明沒有向非洲內陸擴張。
在中南非洲,廣泛的存在著以狩獵為主的部落社會形態,蒙古草原上的部落受中原文化影響,發展出了政權。而在非洲卻是政權的荒漠。本土土著過著和野獸抗爭的生活。
西方人的到來,把這個以原始部落為主要形態的地區硬生生拉入了現代社會的體系中。
根據恩斯特自己的經驗,這種破壞性的方式是難以使得本地土著融入現代社會形態的,就比如東亞天府之國的西部山區,在共和國成立之際還是奴隸制,經過近百年的融合和扶持還是難以改變當地人的一些習性。
何況不是扶貧而來的西方人和社會形態還不如奴隸制的原始部落制社會的非洲。
其實部落制對於當時的非洲人來說已經是十分先進的制度了。
當時的非洲很多地區還存在家族和村落這種最基礎的形態,怎麼說呢,就是非洲草原上的獅子也是以這種家庭為存在形式的!
所以非洲人的文明起點就很低,幾乎等於沒有,和史前文明保持在同一水準。
非洲在西方人的槍炮中被迫走上了開化的道路,這也是非洲獨立後戰亂不斷的誘因。
坦尚尼亞當然不存在大規模戰亂的影響,近代坦尚尼亞整體穩定在非洲國家裡名列前茅。
但是坦尚尼亞人缺乏治理國家的經驗,無史可鑑,起點低,社會固化又造成整體進步不大,雖然也有些發展,但是和整個世界比起來微不足道,就像後世的東亞和中東都遠超非洲。
但是對比非洲一杆國家,坦尚尼亞已經可以說是非洲最成功的國家之一了。
恩斯特回想前世的生活經歷不禁感到唏噓,從一個基礎建設完備的地區到一個基本沒有基建的地區工作,就是災難,後來恩斯特慢慢也就適應了那種生活。
當然現在不是回憶前世的時候了,自己可是穿越了歷史回到近代的歐洲,新生活再次和自己招手,自己即將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