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非洲創業實錄籬笆好文學> 第七十七章 潛在危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七章 潛在危機 (1 / 3)

在討論完金融業發展的大方向後,政府的議題轉移到商業上來,或者更準確的說是本國消費問題。

恩斯特說道:“想必大家也有所瞭解,自從上個世紀中期以來,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世界第二次技術革命的大背景之下。”

“越來越多的國家完成工業化,或者正在向工業化大步邁進,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日益激烈。”

“各國都在積極發展本國工業,生產的增加,使得總供給不斷超越總需求,進而導致經濟危機頻繁性爆發。”

“這也是19世紀末殖民主義浪潮,以及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源所在,由此可見,在新的國際秩序徹底建立起來之前,世界經濟以及政治局勢,依舊會不可避免的頻繁震盪。”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就在於分配問題,既包括國與國之間的地位重塑,也包括企業和工人關係的重塑。”

所謂國與國之間地位的重塑,主要指的就是在全球大市場下各國的重新分工,就像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頻繁爆發的各種經濟危機。

這些危機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場短時間無力同時承受全世界各國工業的爆發式增長。

就比如德國,美國和東非等等,這些後發國家的工業化,對原本英法主導的舊國際體系下世界經濟格局造成的巨大沖擊。

就站在過去英國和法國人的角度來說,他們作為世界上最先工業化的國家,肯定不希望出現競爭者,其他老老實實的給他們當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地再好不過。

而當時,除了英國,法國等少數國家以外,其他國家工業發展水平極其低下,且英國和法國的軍事霸權十分穩固,自然只能老老實實的遵守英國所制定的國際秩序。

而轉機正是發生在19世紀中後期,工業革命向全世界拓展,尤其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下,其他工業國紛紛湧現,這就動搖了原本英法制定國際體系的經濟基礎。

而隨著其他國家工業化的完成和發展,各國軍事實力也大幅度提升,所以19世紀後期一直到現在,國際社會可以說動盪不堪。

而想要結束這種動盪,就需要建立新的國際秩序,就比如前世美國和蘇聯,正是新秩序最重要的兩個建立者,只不過後來蘇聯崩盤了,才導致19世紀的最後十年,一直到21世紀初期美國一家獨大。

而新國際秩序如果建立,這也就意味那時還未上車的國家,想要再實現工業化,難度將大大提升,甚至可能要等到下一次國際秩序瓦解才有重新翻盤的機會。

而這也是前世東方大國能夠相對獨立實現工業化的可贊之處,畢竟東方大國加速工業化階段,正處於美國如日中天的時候。

而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國際環境雖然紛亂,但同時也意味著機會多,東非正是抓住這個機遇期迅速崛起的。

至於遠東帝國為什麼沒有利用好這個機遇期,原因則比較複雜,在恩斯特看來,還是因為船大難掉頭,其他不說,就是思想上的轉變遠東帝國就比這個時代的所謂後發國家落後許多。

實際上,遠東帝國的效率向來並不低,只不過過去遠東帝國的思想體系主要為農業社會服務,而18世紀中期以後,隨著英國完成工業化,世界已經進入了工業的時代。

但是,前世當遠東帝國完成整體思維轉變後,新的國際秩序已經重新建立,它已經錯過了上一輪的時代紅利。

假設未來東非重塑國際體系的話,勢必也會隨手關上車門,堵死絕大部分國家的晉升通道,前世的美國就是如此,在美國構建的國際體系中,世界各國可以分為三大類,也就是消費國,生產國和資源國。

只不過,這套體系下出現了遠東帝國這個異類,靠著強大的體量和制度優勢,集齊了幾乎全世界大部分生產活動,從而有了擺脫美國鉗制的潛力。

當然,關於國際分工這個問題,並不是如今東非這個重要的世界大國所能決定的,就是世界霸主英國也無法做到這一點。

恩斯特更主要的強調後者,也就是關於企業和工人的問題。

他說道:“世界經濟的頻繁動盪下,我們東非也不可能完全獨善其身,所以,帝國更要居安思危,牢固本國的經濟根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