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相當於遠東帝國長江入海口的上海,歐洲萊茵河入海口的鹿特丹,美國密西西比河口的新奧爾良等等。
雖然剛果河干流全部在東非境內,且絕大部分支流同樣屬於東非,但是剛果河流域並非東非獨享,剛果河流域內還有比利時的剛果自治領。
而且,剛果河雖然是東非第一大河,但是從經濟屬性上來說,它顯然不能和贊比西河對比。
但是,贊比西河相對於世界其他大河而言,因為通航性較差的原因,它對東非的實際影響力和作用又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李森接著說道:“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除了政治和影響力上的需求以外,同時是因為近些年來,我們市的鋁產業,已經受到了馬普托,索約兩市的嚴重競爭。”
“尤其是索約市,近些年來鋁產量突飛猛進,就是和我們市的差距已經不大,產量可能已經突破四萬噸,而馬普托的鋁產量可能也接近四萬噸。”
“除了這兩個城市以外,其他有相關產業的城市在東非也不在少數,尤其是那些本來經濟實力就比較雄厚,工業基礎強大,電力供應充足的沿海城鎮,都是我們的潛在對手。”
“所以在現階段,也就是1925年,五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我們市的鋁總產量,只有突破五萬噸,才能確保不會被索約或者馬普托偷家。”
相對於鋼鐵,銅等金屬動輒萬噸的,甚至幾十、上百萬噸的產量,目前全世界,鋁產量能夠突破幾百噸就已經算是比較大的工廠,而突破一萬噸就可以說是世界級頂尖大廠。
所以,欣代市才能憑藉著“區區”四萬多噸的鋁產量,成為東非乃至世界“鋁都”。
而欣代市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同樣是東非的國內城市,就比如和欣代市極為相似的索約市。
兩者同樣位於大河入海口處,欣代在贊比西河入海口,而索約則在剛果河入海口,兩座城市都以鋁工業為最有代表性的工業部門,都屬於東非的中等規模新興城市等等。
當然,從綜合條件角度來說,目前欣代市的各項基礎條件遠比索約市優越的多。
就比如欣代市發展歷史比索約市更長,欣代市位於肥沃的贊比西河三角洲上,周圍土地肥沃,農業發展條件遠優於索約市。
除此外,欣代市的航運價值也比索約市高的多,擁有更深的經濟腹地,這導致欣代的貨運業務比索約市達到的多。
雖然贊比西河口因為泥沙容易淤積,不利於航運的發展,但是,這種不利條件並不是不能克服,反觀索約市所在的剛果河口,雖然因為剛果河龐大的水量,以及較低的含沙量,河口位置不僅沒有泥沙淤積,反而被剛果河侵蝕出一條深入大西洋的深溝。
但是,從索約市到金沙薩中間的利文斯頓瀑布群,使得剛果河下游成為“天塹”,至少在短時間內,東非拿剛果河下游地區毫無辦法進行改造。
而且,除了地形上的差異以外,剛果河下游和贊比西河下游沿岸的差距也十分明顯。
從欣代市沿著贊比西河往西,一直到太特市將近一千多公里,可以實現通航,而兩岸是肥沃和廣闊的平原,農業發達,人口相對密集,城鎮數量比較稠密。
而上游更是有在東非全國範圍都比較重要的太特工業區。
這也就意味著欣代市不缺水運貨物,不管是沿岸的農產品出口,亦或者是上游鋼鐵等工業品和原材料的運輸,欣代市都是最佳選項。
反觀,剛果河下游兩岸,除了金沙薩以外,完全沒有其他大城市,甚至連村鎮數量都十分稀少。
這是因為剛果河兩岸屬於熱帶雨林區域,缺乏農業尤其是糧食種植業發展的條件,所以人口和城鎮數量都遠不如贊比西下游區域,而要是算兩條河流的中上游地區,那差距就更大了。
而且,還有一個相當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剛果河下游複雜的河流情況,導致東非西部沿海鐵路繞路,也就是說剛果河下游,沒有鐵路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