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些都和烏克蘭的“刁民”們沒有任何關係,甚至他們中的部分人希望迴歸到農奴制度。
俄國工黨確實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毫無疑問,他們分配了社會財富,並且在組織沒有腐敗之前,還把民眾或者說工人當人看,畢竟俄國的農民狀況確實沒有太大改變。
不過,這個問題實際上並不算嚴重,至少理論上如此,畢竟俄國工黨為了發展生產,是要大力推動工業化的,而工業化的浪潮之下,農民其實可以轉變為工人。
總而言之,俄國工黨治下的俄國民眾,就算農民地位也比烏克蘭的普通人高的多。
換句話說,烏克蘭民眾的生活狀況一成不變,地位也一成不變,維持在沙俄時代的特徵,這種情況下,烏克蘭的傀儡政府實際上依舊和沙俄時代一樣不得人心。
為此,托馬傑符卡對馬林科夫說道:“雖然我們在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組織,規模沒有擴大多少,但是我們已經滲透到了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各個領域,我們有很多幫手,比如鋼鐵廠的工人,鐵路工人,士兵,還有一些同情烏克蘭民眾的進步人士。”
“如果,我們能將他們組織起來,說不定就能成功推翻偽軍所謂的西切斯拉夫市政府,解放整個葉卡捷琳諾斯拉夫。”
馬林科夫問道:“那你估計,如果我們準備充足的話,可以拉攏多少民眾?”
托馬傑符卡說道:“上萬人肯定是沒有問題的,葉卡捷琳諾斯拉夫有很多工廠,光是市鋼鐵廠就有數千工人,除此外,葉卡捷琳諾斯拉夫作為鐵路樞紐,鐵路工人數量也很多,而鋼鐵工人和鐵路工人就是我們發展的重點。”
“不過,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偽軍數量也很多,這裡靠近邊境,又是工業重鎮以及交通樞紐,所以駐軍數量有三萬之多。”
“而我們想要成功推動葉卡捷琳諾斯拉夫運動,就必須解決軍隊的問題,要不然面對駐軍鎮壓,就可能重演巴黎運動的悲劇。”
這個時候馬林科夫問道:“既然如此,你們有沒有嘗試過在軍隊裡發展自己人?”
托馬傑符卡回覆道:“這是自然,我們透過各種手段向軍隊滲透過,但是這種滲透,只能拉攏一部分底層士兵和下級軍官,不足以改變軍隊的整體態度。”
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葉卡捷琳諾斯拉夫,或者說西切斯拉夫作為烏克蘭的軍事重鎮,如果軍隊聽從偽軍政府的指揮,就算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所有市民被工黨拉攏過來也無濟於事。
托馬傑符卡接著說道:“最大的問題,在於當地的駐軍有很多都是從其他地方調過來的軍隊,這讓我們對軍隊的滲透難以展開,而且在當地駐軍裡,還有德奧等國家的軍事顧問,有他們給偽軍出謀劃策,進一步加劇了我們工作的難度。”
馬林科夫皺著眉頭問道:“既然如此,你們拉攏到了多少軍隊成員?尤其是下級軍官,最高的什麼位置?有多少人?是否可靠?”
既然知道了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問題所在,馬林科夫只能儘可能的獲取更多的資訊,從而幫助接下來活動進行鋪墊。
托馬傑符卡說道:“我們拉攏到了當地駐軍裡的三位連長和一位團長,他們都是世界大戰時,因為戰爭原因被挑撥上來的軍官,因為出身低的原因所以職位不高……”
總結而言,這些軍官出身比較低,如果按照正常情況,沒有戰爭發生的話,說不定還在地裡刨土豆,但是因為一戰中表現突出,所以被挑撥為軍官。
而隨著托馬傑符卡的繼續介紹,馬林科夫也知道了工黨能影響的軍隊人數差不多在三千人左右。
但這僅僅是影響,畢竟很多人雖然同情或者支援工黨的理念,但是他們可沒有和工黨一起幹的覺悟。
不過,這卻讓馬林科夫下定了決心,他鏗鏘有力的說道:“足夠了,三千名軍隊人員,加上上萬工人,只要我們再擺平將近三萬的偽軍武裝,那就能讓葉卡捷琳諾斯拉夫改旗易幟。”
“雖然,我們人數少,但是偽軍戰鬥力意志薄弱,這就是我們的機會,只要我們能先發制人,控制住偽軍的高層,還有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重要機關和場所,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偽軍政府就會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最後等到邊境軍隊配合,我們就能順利突破偽軍政府的防禦,最終解放烏克蘭。”
以小博大確實風險很高,但是俄國工黨能夠成功,並且最終奪取國家政權,本來就是靠著這種手段屢試不爽,在俄國工黨組織國內運動的時候,成員數量也才二三十萬規模,而彼時沙皇俄國可是有數百萬的軍隊和控制一億多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