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東非前一輪的工業投資中,已經完成了一次產業升級,淘汰了大部分落後產能,在其他國家大力擴軍的背景下,東非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技術和裝置更新,科研,教育等領域,本身就佔據了優勢。
當然,這並不是說其他國家選擇的道路是錯誤的,如果能夠透過擴軍佔領更多的殖民地和市場自然也能應對經濟風險。
但是恩斯特並不看好這條道路,至少對於目前階段而言,擴軍對於國家發展弊大於利。
目前各個列強國家實力相對均衡,這讓各國很難下定決心開戰,不打仗自然也就無法對蛋糕重新分配,當然,美西戰爭應該算是例外,但是美國獲取的古巴和菲律賓本身體量就不大,對於美國而言只是杯水車薪。
這就和東非購買棉蘭老島是一樣的,棉蘭老島人口少,得不到有效開發,東非暫時也就不能從棉蘭老島獲取收益。
而且目前裝備技術正處於一個飛速迭代時期,尤其是海軍,美國海軍的擴張實際上是早買早享受,而恩斯特的海軍發展路線就屬於晚買享折扣,在無畏艦出現之前,東非海軍這四五年時間裡都不打算大規模擴充軍艦數量。
在恩斯特看來,接下來幾年時間,一直到1905年,東非國家發展的重心就是大力發展經濟,尤其是提升東非的工業實力,而等到1905年之後,再考慮國際形勢變動,制定東非發展戰略也不遲。
當然,20世紀初不斷頻發的經濟危機也確實值得恩斯特警惕,雖然歷史變動了不少,但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應該是不變的,要避免其他國家的經濟危機傳導到東非本土,打亂東非的佈局。
當然,這種擔心有些多餘,其他國家或許僅僅是高關稅壁壘,而東非現在除了沿海城市,大部分地區還是閉關鎖國狀態。
有這個防火牆存在,即便經濟危機真影響到東非,也只會對沿海地區的經濟造成衝擊。
而且經濟危機對當前東非而言並不是壞事,危機中同樣代表著機遇,這樣也更有利於東非獲得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和裝置。
雖然東非本身工業亮點不少,但僅限於新興產業,傳統產業上和其他國家的差距還是難以抹平的,而經濟危機就是東非的機會。
當然,如今東非再引入技術和裝置,就和七十年代大為不同了,七十年代經濟危機中,東非主要解決的是從無到有的問題,而新世紀東非最重要的是彌補東非工業的短板,對東非工業體系查缺補漏,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不過這也讓恩斯特頗為遺憾,那就是在20世紀初,東非無法扮演前世蘇聯的角色,雖然東非經濟體制上和蘇聯有些相似特徵,但是東非已經提前將資金投入到了工業發展上。
不過這也並不是壞事,蘇聯在三十年代經濟危機中確實迅速實現了工業化,享受到了歐美經濟危機的紅利,雖然對於蘇聯本國的工業和科研也是一種衝擊,但把握好度,就可以避免。
而與之相比東非算是採取了截然不同的路線,畢竟恩斯特一直追求的都是穩紮穩打,在恩斯特看來短時間內讓東非工業迅速膨脹未必是好事,不然的話黑興根省的金礦開挖,就能解決東非工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