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穀賤傷農,在東非未必如此,因為集體農業的原因,損害的就是國家資產,所以針對農業發展自然是要符合國際市場需求,而這就又離不開機械化,農作物選擇,化肥和農藥生產這幾個方面。
機械化的大方向早已經確定,而農作物選擇自然優先向經濟作物種植業過渡,重點就在於化肥和農藥使用上。
隨著東非和德,奧等國經濟合作的開展,以及東非的化學工業大發展趨勢已經明朗,但是對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卻必須慎重。
恩斯特自然不是前世非洲那些“綠色農業”的吹捧者,化肥和農藥等提升產量的法寶該用還是用,不僅如此,東非還要大力發展“農業基因工程”。
但是化肥和農藥,尤其是農藥的使用,顯然不能盲目,在這方面恩斯特提出:“安全性,可持續性,合理劑量”這三個重點原則。
有的農藥,那可不僅僅是農藥,可能連人順帶著也有威脅,畢竟19世紀各國對此管理並不嚴格。
而這一切自然都需要東非科研工作者先進行實驗,確定了副作用後,然後再有選擇的大規模推廣。
能少些汙染就少些汙染,這樣一來雖然東非會比其他國家多幹些事,但對東非整體經濟影響不大。
汙染都是自己的,這就和健康都是自己的一樣,資本家拍拍屁股跑路了,以後各國政府還是要下功夫整治環境問題,誰也逃不掉這個難關。
而且東非對這一點更要重視,東非的是全世界最大的有色金屬儲量國之一,礦產資源還集中在內陸地區,所以對環境問題更不能馬虎。
沿海地區的汙染,那是順著洋流就漂向其他海域了,甚至因為海洋主權上的問題,你不汙染,別的國家也會汙染。
很顯然,未來對印度洋汙染最嚴重的國家就是印度地區,所以恩斯特往大海里傾倒垃圾,那是沒有絲毫心理負擔。
隨著會議結束,東非政府開始了新一輪的工作,尤其是對礦山和礦石提煉廠進行重新規劃和管理。
重點就是礦渣的存放管理,以及對礦區河流環境的重點保護,這一點其實很容易,解決了礦渣存放之後,基本上河流受到汙染的情況也會減小,除非是一些液體汙染源,這就沒有辦法了。
稍微有條件的城市只能對汙染水體進行簡單的沉澱和過濾,再排放到江河湖海里,但這樣也極大減少了東非內陸河流的壓力。
這一系列工作,確實給東非工農業生產帶來一些麻煩,但是問題不大,畢竟東非的經濟主體是公有制,如果是私人企業或許會有怨言,畢竟要多安排一些人手,增加生產工序,而對東非的企業而言自然是政府怎麼說就怎麼幹,執行力上沒有問題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