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要說西非找不到種棉花的土著那肯定是不準確,東非每年都會向西非地區輸送大量黑人土著,這些土著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經過東非“教育”過數年時間的,不過東非流向西非的土著的結局如何,那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
第一鎮市。
“王儲殿下,關於這一輪的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已經初步確定,未來東非農業新開發用地主要集中在中部,莫三比克和安哥拉三地,其中莫三比克和安哥拉是新的糧食作物種植區。”農業部大臣歌爾韋斯坦向恩斯特報告道。
這一輪東非將繼續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其中莫三比克和安哥拉將成為新的糧食種植業基地,順帶東部地區很多區域由糧食種植業改為經濟作物種植業。
恩斯特說道:“未來東非種植業應該形成五大區域,包括東部,中部,西部和南部,保障全國糧食安全,不過目前我國更要重視商品農業發展,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種植業,推動機械化和化肥工業普及,提升東非農業經濟的競爭力。”
截止到目前為止,東非國家主要收入的大頭依舊是農業,佔到全國稅收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雖然有所下降,但是依舊是東非經濟的主體,所以由不得東非政府不重視這個基本盤。
而且農業在稅收中的佔比下降,並不意味著數量下降,反而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隨著東非對經濟作物種植的大規模推廣,以及農業結構的調整,東非農業實際上利潤率提高了。
形成了以橡膠,棉麻,茶葉,菸草,香料,瓜果蔬菜等等東非優勢作物集團的核心競爭力,在熱帶經濟作物種植領域已經超過世界其他地區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國。
當然,當前東非主要農業結構調整集中在東部,因為東部農業成型早,規模大等原因,其農業生產機構已經不符合東非農業發展大趨勢。
反而以索馬利亞地區的熱帶經濟作物種植業成為當前東非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標杆,這是實際上就是在解決基本溫飽問題後,東非政府把精力更多投入到東非農業收入上來。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東非不重視糧食作物的種植,反而是更加重視,在農業結構調整的新週期,東非糧食作物種植政策主要體現在擴容二字。
首先要明確一點,東非對糧食作物種植業的需求是不斷攀升的,因為東非人口正處於高速增長階段,人口增長速度和東非基本農田開發成正比。
所以在原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東非將全力開發南部土地,即以南莫三比克平原為首的新開發土地,形成新的穀物農業種植基地,形成一個新的統千萬公頃以上的優質穀物農業產區。
在此前,東非已經成型的四大谷物農業種植區分別是沿海平原區,東非高原區,大湖區,中部高原區。
其中東非高原區和大湖區是一體的,只不過按照降水量被分成水稻和小麥兩大種植區。
而中部高原區的潛力依舊十分巨大,中部高原區目前主要開發僅馬塔貝萊省一地,像霍亨索倫行省和施瓦本行省的土地閒置率依舊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