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先生,歡迎你們到貝拉市考察,我是貝拉市的市長,名字叫庫裡·伯利蘭,我們已經提前為你們準備好了餐飲住宿條件,來到貝拉市絕對讓你們保證賓至如歸。”貝拉市市長伯利蘭熱情的說道。
經過兩年前的颱風之後,貝拉市的發展速度完全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在1892年更上一層樓,城市隨著人口和勞工增加迅速擴張,港口基本成型,鐵路也即將完工,現在的貝拉市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而這個東風就是產業。
伯利蘭並不太瞭解化工產業,但是能受到東非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那一定非池中之物,所以就算覥著臉,伯利蘭也要想方設法,把巴斯夫公司的分廠留在在貝拉市。
對於當地官員的熱情,巴斯夫考察團的成員絲毫不見外,因為在此前的其他東非城市他們也這樣的禮遇。
考察團一位頗為年輕的成員說道:“你好,伯利蘭市長,不用如此熱情,我們這次主要還是以考察任務為主,作為企業,我們巴斯夫公司還是更希望當地符合我們設立分廠的標準。”
伯利蘭看著眼前的年輕人說道:“不知道閣下如何稱呼?你是這次考察團的團長麼!”
之所以伯利蘭對這位年輕人重視,除了他站在首位以外,主要是他的樣貌特徵讓伯利蘭感覺有些奇怪,仔細一想,這不是東非混血裔的特徵麼!
骨相偏德國,但是卻頂著一頭黑色濃髮,同時在面部和膚色上也綜合了德華的特點。
“當然,我的名字叫夏利爾安,是這次考察團的團長,不過我這個考察團團長並不算水平太高,而是因為我原本就是東非人,所以公司才考慮派我到當地來考察情況,所以接下來的考察我會更加嚴格。”
夏利爾安大大方方說出了自己成為考察團團長的原因,不過最後一句話也說明了他不會因為東非國籍的身份就放鬆考察標準,反而更加嚴厲。
不過,現在伯利蘭反而對夏利爾安的經歷大感興趣同時也為了和這位巴斯夫公司的代表打好關係,所以兩人就攀談了起來。
隨後,在伯利蘭的旁敲側擊下,夏利爾安的經歷也逐漸明朗,之所以夏利爾安一個東非人能成為巴斯夫公司的員工,主要還是受益於東非的教育系統。
東非每年都會外派大量留學生,前往歐洲留學,不過這些留學生的自由並不是被東非政府嚴格限制的,東非政府對他們的主要約束就是“學費”和家庭。
學費很好理解,東非的留學生群體全部是公費留學,而19世紀大學生的學費十分高昂,即便有德,奧等國政府看在東非政府的面子上放水依舊如此,家庭自然是天然羈絆,這其實並不屬於東非政府的手段,留學生的家庭除了孤兒以外,主要是父母肯定居住在東非。
有些學生留學完成後,為了“還貸”,可以選擇回國,這樣留學貸款會直接被取消,而不選擇回國的留學生可以在歐洲選擇工作,然後返還“貸款”,這樣一來大部分留學生會選擇回國發展,而少部分有門路的可能就留在更繁華的德國。
而夏利爾安就是有門路的,他的父親是德國移民,母親是華人,但是他的祖父等親人卻依舊留在德國,所以回到德國按照父親的叮囑也就“認祖歸宗”了,加上他在德國上學時就是化學系,而且成績優異,所以就被巴斯夫公司看中,直接開出了高額年薪,這使得夏利爾安畢業後僅工作一年時間就還完貸款,並且留在了德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