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章 穿越 (3 / 4)

在非洲的日子極大的改變了恩斯特的認知,恩斯特前世工作的地點是坦尚尼亞,一個遙遠的非洲國家。

在坦尚尼亞工作的日子讓恩斯特重新認識了非洲。在沒有親自去非洲前,受到媒體和新聞的影響,恩斯特印象中,非洲是落後,貧窮,自然條件惡劣和動盪的代名詞。

但正真工作和生活在那裡,恩斯特推翻了之前的想法,網路上的資訊大多以偏概全。

單從環境來說,整個坦尚尼亞的溫度和降水條件就好過自己的老家華北平原。

原本認知中非洲是酷暑難耐的,龐大的熱帶雨林,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撒哈拉那種地域龐大的沙漠深刻的映照在恩斯特腦海裡,但是到了坦尚尼亞,恩斯特發現這裡的溫度在十幾度到三十度之間,不冷不熱。每年雨季也是降水充沛,雨熱條件優良。

坦尚尼亞是默默無聞小國,因為工作原因,恩斯特開始熟悉這裡,透過網際網路上的資料查詢,和實際對比,會發現這個國家出人意料。

這裡雖然地處熱帶,但是因為高原地形,反而成為了宜居的地方,類似巴西高原。

土地平坦,植被茂密,稀樹草原佔多數,這也改變了自己的認知,因為非洲的草原和自己傳統認知的草原發生了衝突。

在沒有親眼見過稀樹草原之前,恩斯特腦海裡自然而然的把全世界的草原想象成蒙古草原那樣。

但到了非洲,恩斯特看見了不一樣的景緻,稀樹草原可以說是樹木和草原結合的獨特景觀,看起來十分賞心悅目,水熱條件遠超蒙古草原,從小到大的歷史中都將蒙古那個地域形容成國家北方的苦寒之地,而非洲的稀樹草原卻是實實在在的自然天堂。

這裡的農民一般也能有個不錯的收成,而且是建立在粗糙的種植方式上的,當地農民最大的苦惱可能是取水灌溉比較費勁,缺乏水利工程和基礎的農田灌溉系統。

當地人的生活水平也不算太差,比較粗糙的生活方式也能讓貧苦的非洲人安然自樂。

因為地處熱帶草原的原因,水果和肉食可以得到一定的補充,加上粗糙的小農經濟形態,比古代東亞王朝末期的農民生活水平還高一點。

當然生活態度也是重要的因素,在近百年的殖民史中,被西方人硬生生從原始狩獵生活方式拉到現代社會。

非洲人的觀念沒有及時轉變,在東亞人複雜而精細且又天經地義的生存模式在非洲是難以體現的。

工業條件在非洲也有一大特點,這裡的礦產資源不像網上所說的那麼優越,僅以坦尚尼亞為例。

這是個礦業開採出口的國家,但是很多主要礦產資源實際上沒有想象的豐富,煤鐵銅石油都有,但是相比那些真真的資源大國反而不太多。

很多資源在世界上都排不上號,但是因為極低的工業化水準造成了礦業資源的富裕。

自己的印象裡東亞是貧礦國,實際上和東亞的高度工業化有關,但是拿出實際的礦產資源儲量對比坦尚尼亞就是弟中弟。

單叢煤鐵石油這三樣來說,東亞都有世界級的大礦,最次的石油也有好幾個數的上名的大油田。

坦尚尼亞在發現東部海岸石油前也算是貧油國。但是坦尚尼亞卻不是人們傳統認知裡的小國。

從國土面積來說,94萬平方千米,幾乎是東亞的十分之一,但是東亞單西北的沙漠就佔去近四分之一的面積,還有海拔過高不易開發的高寒高原,數不清的山脈,只有東部具有可觀的農業開發條件。

坦尚尼亞主體是高原,但是高原海拔不太高,地勢起伏相對平緩,而且赤道穿插而過,溫度適宜,降水適中,反而造就了非洲知名的農業國,坦尚尼亞的綜合自然農業條件在非洲估計僅次於奈及利亞。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