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所說的實驗室實際上就是一排小平房,畢竟魯誇湖盆地本來就不是什麼繁華之地,所以試驗場的建設,從外部看來也比較潦草。
當然,作為王儲殿下親自過問的國家重要機密專案,配備的設施是一個也不差,甚至東非政府專門從姆貝亞市修建了一條公路到試驗場,只不過一般人到這裡需要接受盤查罷了。
姆貝亞市本來就位於內陸,加上東非本身的封閉性,根本不可能有人輕易探查到東非坦克試驗場的具體情況,就算東非高層知道的也很少。
就算知道也不可能太重視,畢竟“坦克”是什麼?沒聽說過,沒見過,更沒有人能像恩斯特這樣意識到坦克對於未來戰場的重要性。
“從發動機情況來看,應該還是負荷過大,導致動力不足,這就不是我們能解決的問題了,我們需要同國內的內燃機制造廠進行合作,提升發動機效能,要不然只能對坦克樣機進行減配,犧牲一部分功能,從而減輕重量,或許能達到類似效果。”實驗室裡亞爾斯克對著菲利普說道。
菲利普:“做兩手準備吧!關於發動機的問題我們早就這麼要求了,但是他們要出成果也需要時間,所以我們不能完全等相關廠和研究機構出成果,先對坦克結構進行重新最佳化調整,或許降低一些標準,還能讓其早日問世,至於其他問題,以後再慢慢完善。”
兩人都認為還是之前調子起的太高,坦克生產其實和拖拉機產業更加契合,而東非拖拉機產業誕生也沒幾年時間,比汽車產業都要晚很多。
而坦克又和拖拉機不一樣,本身重量太大,而且對效能要求高,就比如恩斯特對坦克的一項重要要求是能較輕易跨越塹壕,這一點就不是普通拖拉機能做到的。
“除了發動機,還有履帶,這也是重點,之前很多故障集中在這兩區域,所以這個問題我們要和其他機構配合解決,而且坦克沒有定型前,誰也不知道以後會加裝什麼東西,之前我們還考慮散熱等問題,現在看來還是要一步步來,先解決其活動問題,至於駕駛員受點罪就受點罪吧!這都是在所難免的。”亞爾斯克順勢建議。
坦克內部環境,就像一個大蒸籠,駕駛員確實不好受,之前菲利普和亞爾斯克就想多在這方面下點功夫,現在,兩人也不得不更加現實一點。
實際上東非,至少是魯誇湖盆地的氣溫不算太高,這裡平均海拔在八百米以上,氣溫也就比沿海地區低四到五度左右,基本上和歐洲的春夏之交差不多,所以即便是坦克內部的蒸籠環境,也不會太誇張。
當然,對於菲利普和亞爾斯克而言,他們接下來要對坦克的整體結構進行大改,所以舒適性要給實用性讓路,至於未來,等相關技術成熟了,再著手提升坦克的舒適性。
其實,坦克研究的這些困難還算好的,恩斯特能給出一定的參考,畢竟前世坦克整體形態變動一直不大,至於飛機研究那才是群魔亂舞,而且沒有相關可參考的實物。
坦克還能借鑑拖拉機,有拖拉機產業支撐,飛機就沒有這個條件,甚至發動機該如何選擇都是大問題,不過這種事自然由相關研究人員頭疼。
東非的坦克研究“遙遙無期”,而等到研發出來,也未必能進行實戰,就算能實戰,想形成戰鬥力也需要時間。
對於這一點恩斯特心裡自然清楚,畢竟在二戰前坦克表現都不怎麼出彩,甚至因為塹壕戰術在一戰時的耀眼表現,使得法國走上了不同德國的軍事路線。
所以在恩斯特看來,東非的裝甲部隊能夠在下個世紀初成型那就萬事大吉了,最少也要在1920年成為具有戰鬥力的兵種。
當然,這並不是說東非坦克研究程序慢,實際上魯誇湖試驗場的坦克已經具有一定的行動能力,只不過大小問題太多,還需要進一步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