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自然是要戴著舒服,這是最基本的道理,尤其是對於這些汪偽記者而言,他們不差錢,是不會因為囊中羞澀而忍受眼鏡的不舒服的。
除非——
這副眼鏡不是其慣用的。
甚至只是臨時借用?
借用來做什麼?
遮掩身份?
這實際上不是近視眼鏡,是平光眼鏡?
亦或者讓自己更有文化氣息,更能夠收斂自己本來的氣質,更像是一名記者?
程千帆在心中捉摸著,他眼中的認真表情依然。
……
“中日兩大民族從光明大道攜手前進,各愛其國家,並互愛其國家,各愛其民族,並互愛其民族,主權及領土,彼此互相尊重;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彼此通力合作。
以期增進兩國間的共同福利,同時並即以保持東亞的永久和平。”
汪填海點點頭,很有風範的環視了一眼,繼續說道。
“中日兩國做朋友是自然的,正如國父孫先生所說:‘中日兩國,無論從何方面著想,均宜攜手協力進行’。
以前所以不能攜手協力進行,兩方面都有過失,因而釀成三年有餘以來的痛心現象。
我想每一個殉難的人民,陣亡的將士,在將死的時候,心裡怎樣想呢?定然不願看見中國之淪亡,定然也不願看見中日兩國之兩敗俱傷,同歸於盡,定然願意看見中日兩國有恢復和平,共存共榮的日子。
我想全國以內,每一個人民,每一個將士,當忍著痛苦的時候,定然也是同此思想的,即在重慶方面被壓迫的人民心裡頭,真正的呼聲,定然也是如此,不過叫不出來便了。”汪填海面對記者,顯得談興很濃,他講話的時候喜歡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甚至——”汪填海提高聲音說道,“主張抗戰到底的人們,亦何嘗不願意有看見中日兩國恢復和平共存共榮的日子,不過以為這日子不會到來,或者到來之時期尚早而已。”
他的手勢一揮,“如今中日兩國恢復和平,共存共榮的日子,已經到來了,大家應該一心一德,來擔負這劃時代的工作。”
程千帆面帶崇敬的微笑,雙手似是在忍著那情不自禁的鼓掌。
他的內心則可以用咬牙切齒來形容。
中華五千年以來,厚顏無恥、數典忘祖之輩,此堪為第一人也!
……
引起程千帆注意的‘上海每日新聞’的那位記者請汪填海講述和平建國路上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