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源自於明未清初,因漢民族不服清朝統治,此種秘密結社,一般都以“恢復大明”為旗幟拉幫結派。
‘安清幫’一開始是文人居多,不過,後來手工業者大量加入幫會。
“安清幫”在民國期間已失去“安清”二字的含義。
但它本身也已經不再具有太多的鄭智色彩。
而且,此時的大多頭目無文化,甚至連本人名字也不會寫。
‘安清幫’的幫眾中,也有一些“仗義款人,打抱不平”,做了一些好事。
不過,該幫派中,居大多數的依然還是流氓。
‘安清幫’在南京城是頗有一些能量的,有大大小小的頭目在某一地盤為勢力範圍。
該地盤內的小商小販、手工業者之間利害衝突,必須要尋覓一靠山,這個靠山便是‘安清幫’。
聽到是‘安清幫’在鬧事,袁子仁的眼眸中閃過一絲鄙夷之色。
在軍統的眼中,‘安清幫’連有本事的流氓都算不上,就是一夥欺侮平頭百姓,在苦哈哈身上吸血的懶鬼潑皮。
安清幫的大小頭目們,每天滿腦子想的就是設法巧立名目。
今天“老太爺七十大壽”,明天小孫子“抓周”“滿月”,而交了份子錢的苦哈哈們,是吃不到酒席的,這都是“幹份子”。
不過,南京淪陷後,南京維新政府成立後,安清幫的這幫潑皮反倒是得了好機遇。
許多頭目都在“警察局”“偵緝隊”佔了個花名冊,掛上“盒子槍”,吃上了東洋皇糧。
而且,這幫傢伙搖身一變端起日本人的飯碗後,反倒是對軍統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因為旅館、茶館、飯店、戲院、電影院、舞廳、青院等多有‘安清幫’的耳目,導致軍統人員經常不知不覺就洩露了行藏。
當然,袁子仁對‘安清幫’不僅僅鄙薄,更是深恨之,這也是有原因的。
此前他之所以會被南京特高課逮捕,便是因為在青院和一個龜孫爭風吃醋,動靜鬧的有些大了,被一個‘安清幫’的潑皮認出來,直接舉告到了特高課,日本人在青院的床上逮住他……受刑不過的他,反倒是不必再過那提心吊膽的日子了,也算是‘因禍得福’。
……
‘幄’先生皺眉的原因很簡單,‘安清幫’這幫人在投靠了大日本帝國,跨上了盒子槍後,一個個囂張跋扈,占人田產房屋,乃至是奪人妻女之事也是屢見不鮮。
這當然不是我孫子慎太良心發現,憐憫百姓:
作威作福的事情,是大日本帝國子民的福利,安清幫的人做多了,等於是從帝國的碗裡搶肉吃。
“請上來。”‘幄’先生冷冷說道。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