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七時,袁北洋設宴款待汪填海。
宴席間,汪填海和袁公子結為異姓兄弟。
由此,汪填海此時已經成為架設在南北之間的一座橋樑。
無論是北洋,還是南方的革命黨,想要互通有無都要經過汪填海。
而最令人驚訝的是,彼時的汪填海不加掩飾地推戴袁北洋,稱:“項城雄視天下,物望所歸,元首匪異人任。”
進而甚至率先喊出了“非袁不可”的口號。
在此時汪填海的眼中,袁世凱是解決南北對峙的不二人選。
以至於革命黨辦的《民立報》都批評他:即如汪填海,亦鼓吹革命有年,乃黨人之有學識者……竟感虜廷不殺之恩,而為彼**說法乎?
儘管此後汪填海備受重視,成為國黨要員,甚至在國黨內部的政治地位還在常凱申之上。
但是
,做事細緻的日本人抽絲剝繭,早就發現了端倪。
日本方面重點研究了汪填海在這一段時間的行為變化,一度為其在短時間內巨大的性格變化而感到費解。
從慷慨赴死到瞻前顧後,汪填海在出獄前後判若兩人。彷彿在一夜之間,汪填海仿若變了一個人。
北島便是日本國內研究汪填海的專家,這也是此人能夠參與到帝國和汪氏之間的聯絡之事的重要原因。
對於汪填海的這個變化,北島有他的見解————
汪填海迅速的完成了由革命青年到政治家的脫胎換骨的變化。
“不過,這個人缺乏作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的一個重要的品質。”北島輕笑一聲,“堅毅的意志。”
他和三本次郎碰杯,“這也正是帝國選擇此人的原因。”
“用中國人的話說,這叫死要面子活受罪。”三本次郎揶揄說道。
……
汪填海死要面子不肯乘坐北光丸號,最後搭乘小貨輪在海上又嚇得向日方求援,狼狽爬上了北光丸號。
此事已經在日方高層以及知情人中淪為了笑柄,或者說,這邊是三本次郎這樣的日方中層官員都如此輕視堂堂國府二號領袖的一個原因。
甚至有人用‘自欺人又膽小的汪,這樣的羞辱性的詞語來形容汪填海。
膽小?
貪生怕死?
恩?!
三本次郎心中一動,他彷彿想到了什麼。
“三本君可是有事”北島見狀,不禁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