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史寬和汪陽對於清史並不瞭解,不知道他們在高興什麼。
朱家晉便解釋道:“蔣友仁是個法國傳教士,乾隆年間來華,深受乾隆器重,他是圓明園的重要設計者之一。
長春園內的西洋樓建築群就是他負責修建的,還有園內的諸多水法工程,都是他負責的。”
圓明園舉世聞名的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是其中的水法,也就是噴泉。
諧奇趣、蓄水樓、養雀籠、黃花陣、海晏堂等諸多水法設計精巧,放眼中國古代宮廷建築,堪稱奇景。
這個時候沒有網際網路,查資料靠的都是博聞強記的能人,林朝陽這兩句話算是給劇組省了大力。
電影拍攝不追求以假亂真,只要形似就可以,真要是有設計圖,那可真是給劇組的佈景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幫助。
聊了兩個多小時拍攝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有林朝陽和朱家晉出謀劃策,李翰祥心情大好。
中午吃飯時,李翰祥又提到了圓明園佈景選址的問題,合拍公司方面正在跟燕京市政府溝通,準備在昌平選址。
按照合拍公司的估算,要想在昌平還原圓明園的部分場景,少說也得投入五六十萬,這在1981年的國內無疑是一筆天文數字,光是一個佈景可能就要花掉尋常兩部電影的投資,用後世的話來說,這就叫大片。
吃完飯後,正事聊的差不多了,林朝陽想著杜峰的事,問李翰祥要了個龍套角色,李翰祥滿口答應。
在林朝陽離開之前,李瀚翔拉他回了房間,說要送給他一份禮物。
回到房間李翰祥從行李當中取出了一份雜誌,雜誌封面全都是繁體字。
李翰祥解釋道,“那天跟戴天見面聊天說起你給我當編劇,他說西西前段時間剛好讀過伱的,還特意寫了一篇評論文章。這份《素葉文學》是去年西西和戴天他們幾個人一起創辦的,在香江文學界很受歡迎。”
林朝陽翻開雜誌,在目錄上看到了一行文字——《閱讀現代文學——讀內地作品》………………西西。
“沒想到我的在香江還有人看。”林朝陽笑著說道。
李翰祥來大陸算是入境,所有帶來的出版物都需要經過審查。雖然出入境有一定限制,但這些限制難不倒經常往返於兩地的文化界人士,要不然這些年香江的武俠也不會風靡內地。
“香江文學界對內地的關注並不少,尤其是前幾年改革開放,你們的傷痕文學興起之後,這種關注更加明顯。
我自己沒了解過,據戴天說,西西的這篇文章發表了以後,許多香江作家和文學評論家都對你很感興趣。”
林朝陽對西西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她算是香江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如果要做個類比的話,她在香江文學界的地位大概相當於張愛玲在華語文學界的地位,這幾年應該正是她最火的時候。
香江文學在華語世界向來沒什麼存在感,但不代表沒有輝煌過,四五十年代算是香江文學的一個輝煌時期,因為彼時許多內地文人來港,促成了香江文學的發展。
七十年代中後期到八十年代中期這段時間算是一箇中興階段,不少本土作家紛紛冒頭。
但相較而言,香江文學的發展對比內地和灣島還是差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