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戰場,是騎兵為王的時代。
無論大唐本土還是鄰國,都信奉騎兵能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
只是相比之下,大唐的騎兵比鄰國的戰力更高,同樣人數的騎兵戰場相決,大唐騎兵的勝率要比鄰國騎兵高得多。
這就涉及了諸多因素,從根本上來說,是國力比拼的結果。
培養一支騎兵需要充足的後勤保障,糧草要管夠,將士們吃得飽才有力氣,還有操練的頻率,以及裝備的比較。大唐騎兵由輕騎,弓騎,重灌騎兵等組成,騎兵皆披戴鎧甲,兵器有長戟,矛,弓箭等等。
一個騎兵裝備戰馬,長戟,鎧甲,填飽了肚子上戰場跟敵人拼命,看起來很稀鬆平常。但在外敵眼裡可就沒那麼平常了,裝備一個人容易,數千數萬同樣的裝備,同樣的訓練水平,同樣的填飽肚子,對於那些在草原上仍在與惡劣的自然氣候苦苦對抗的遊牧民族來說,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別的不說,打造一支萬人騎兵軍隊,讓他們裝備統一的鎧甲,就不知需要多少斤鐵,需要多少鐵匠日夜不停的淬鍊敲打,這是考驗一個國家原始工業國力的事情,國力是否厚實,戰場上一亮相就能比出高下。
此刻安西騎兵與回紇騎兵戰場對決,一眼就能看出高下。
安西軍將士無論是騎兵還是神射營,每人皆披戴鎧甲,手執的兵器按照兵種的不同而統一分出了區別,回紇騎兵身上披戴的卻是牛皮硝制而成的皮甲,兵器也是五花八門,一支隊伍裡什麼亂七八糟的兵器都有,唯一可取的是他們衝鋒時奮不顧身的英勇精神。
然而,再奮不顧身,在神射營射程之內,終究也是徒勞。
第一排神射營將士同時放槍後,兩百步外,衝鋒的回紇騎兵如同被狂風吹倒的麥浪一樣,倒下了一大片,落馬之後眨眼間就被後面的袍澤戰馬踩成肉泥。
沒等他們回過神,第二輪排槍又扣動了扳機,衝鋒的回紇騎兵再次倒下一批。
一排接一排,永不間斷。
在付出兩千餘騎兵的生命代價後,回紇將領漸漸察覺到不對,立馬下令轉變戰術,分左右兩側迂迴包抄。
安西軍陣內,見回紇軍突然改變了戰術,常忠早已有了準備,下令左右兩翼的騎兵出擊迎敵,而神射營,仍按照他們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地往前推進。
很快,左右兩翼敵我相碰,毫不相讓地互相發起了衝鋒。
大唐騎兵幾乎是天下無敵的存在,無論人數,裝備,還是訓練的程度,都遠勝回紇軍良多,這個世界上能抗衡大唐騎兵的軍隊幾乎不存在,大唐能開創盛世,與軍事上的騎兵無敵也有著莫大的關係。
左右兩軍相遇,安西軍皆著鐵製鎧甲,一刀劈下去只在鎧甲上留下一道印,而回紇騎兵就慘烈多了,他們穿著的皮甲幾乎只有一個心理安慰作用,一刀刺去,該怎麼死還是怎麼死。
安西軍前陣,孫九石手中的令旗揮落得更頻繁了,他一手舉著令旗,另一手拎著一杆燧發槍,嘶聲吼道:“神射營繼續推進,快點!再行進兩裡,擊破他們的中軍,斬了回紇太子向公爺邀功!”
神射營將士發出興奮的吼聲,腳下的步程也越來越快了。
左右兩翼在激烈廝殺之時,正中的神射營已節節推進,神射營後方的馬璘所部一萬騎兵則步步緊跟,隨時策應,隊伍離回紇中軍陣越來越近。
回紇中軍陣內,葉護太子冷眼看著戰場上雙方將士激烈廝殺,眼皮一陣陣抽搐,面色也越來越陰沉。
明眼人都看得出,回紇軍不是安西軍的對手,這場戰事如果繼續下去的話,五萬回紇軍很有可能全軍覆沒,回紇汗國傷了元氣,旁邊的部落汗國焉能放過回紇?
“吹號,鳴金,收兵!”回紇太子冷冷地下令。
旁邊的親衛首領詫異地看了他一眼,還是默默地轉身傳令去了。
正在激烈廝殺的回紇軍聽到收兵的命令,頓時飛快地如潮水般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