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鶯鶯傳原文> 第104章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4章 (1 / 3)

王氏到底還是沒有下定決心要籌謀把趙嘉嫁出去的事情, 只不過這件事經由王婆子的口說出,在她的心裡算是留下了影子。只等著日後, 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 重新被提起。

而趙嘉母女三個在趙嘉的話,一應事情都要惦記。譬如說今年入冬前就已經備好了冬日屋內取暖的木炭——揚州處於南北交彙處,四方雜處, 有像南方一樣睡床的,也有在家裡修炕的。

趙家是要睡床的, 所以取暖就只能指望燒炭了,這木炭在入冬之前就會準備的妥妥當當。只不過今年出了一個意外, 趙嘉母子三人到來, 之前準備的木炭就不夠了。之前事情忙, 這幾天閑下來了王氏才得空處理這件事。

因為要的量也不多, 王氏並沒有親自去買炭, 只讓李媽媽和牙行老闆說一聲, 給派個小夥計送來就是了。於是一家人正在堂屋裡烤火做針線的時候,送木炭的小夥計如約而至。

足足兩大麻袋的木炭, 只供應東廂房一間屋子的冬天的話,肯定是夠用的。

王氏不大會看木炭的質量, 便讓趙鶯鶯去看看。趙鶯鶯略微看了一下色澤,有敲了敲聽聲音,覺得還不錯,便對王氏點頭——這些木炭當然不是什麼完全無煙,而且還有香味的高階貨。但是相對於買不起木炭, 以及只買的起一種煙很大的大黑炭的人家,這已經算是很好了。

只要不是太湊近,一般不會覺得燻人。

趙嘉看趙家明明堆了一大堆炭還要買炭,有些不解。方婆子便給她解釋:“你們那屋子不燒炭?這是原本沒計劃上的,當然要補足。”

趙嘉挪了挪烤火被下的手,笑了一下,不當家的時候人總是會忘記這種事的。而且買炭這種事,實在是她從來沒想過的。

原先在魯地的時候,鄉下地方很少有人家買炭,自家都是燒柴火的。偶爾用炭,那也是平常燒柴積攢下來的,並不多。而且山東燒炕的地方多,她生活的那個村子所有人家就都是燒炕的。這樣的話,一般過冬也就沒有問題了。

王氏並沒有給小夥計銀錢,小夥計也沒有要錢,轉身替趙家把木炭堆進了柴房,拱拱手就走了。這可不是他們都忘了,而是如今趙家也算是有家底的人家了。而這種有家底的人家每年在牙行的開銷就會明顯增加,而牙行也很信任他們。

所以他們的賬目一般不會現結,而是逢節開銷。上次趙家結賬已經是中秋節的事情了,下一次就應該是年前。

等人走了,王氏又繼續算這個月的家賬,似乎是想起什麼來了。與方婆子商量:“今年的冬衣因為忙蓉姐兒出嫁的事情一直拖著沒做,後頭又因為小姑來了,家裡又是忙亂了一回,我竟給忘了。如今再不能拖了,待會兒讓李媽媽去鋪子裡買些棉花,咱們一家人把冬衣做了。”

若是以前,王氏是絕不會把做冬衣的事情忘記的。因為以前家裡緊巴巴的,冬衣也是應付一年是一年。所以凡是要做冬衣,必定是以前的冬衣再不能穿了,急等著新冬衣。這種情況下,如何能忘?

但是現在不同,現在的每年每季都會做衣裳,有的時候還不只一套。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存在急等著一件衣裳穿。若是手頭事多,忙昏了頭,確實有可能忘記。

方婆子點頭,然後王氏又道:“今年年景不錯,棉花比往年稍微便宜一些,又加上小姑外甥女她們第一年來,就都給做兩身冬衣,您看怎麼樣?”

方婆子有些心疼花費,不過這錢也不是浪費了,而是給一家人吃了穿了。因此在心疼之後,她還是點頭同意了王氏的打算。

到了第二日,李媽媽買了棉花回來:“太太,這是今年的新棉花,曬的也好,特意看了又看才買回來的。做襖兒給絮上,最合適不過!”

李媽媽沒來趙家之前家裡就有種棉花,所以看棉花上很有一手,她的的眼光王氏是信服的。於是回房取了好些尺頭出來:“這針線活兒上的事你們就各自自己去做,我這裡只把尺頭分一分。”

有的大戶人家會讓裁縫到家裡來專門做衣裳,趙家還沒到那份上,都是自家自己做衣裳。

王氏拿出來的尺頭有棉布的,也有綢緞的,有僅僅只夠做一身衣裳的,也有一整匹的。趙嘉見自己趕上了這種好事,心裡暗自竊喜。這時候又見要挑布料,當然不肯落於人後,立刻擠到了桌旁。

王氏指著桌上的料子:“一人做一身綢的一身布的也就是了。”

說是布的,但卻是細布,對於一般人家來說,也是好料子了。

王氏這樣說,先挑出了兩塊深藍色的毛青布和一大塊的靛青色暗紋緞子,然後放到了一邊——這是要給趙吉和趙蒙兩個做衣裳的。然後又挑了一塊大紅色潞綢和一塊褐色的松江細布,這是給趙茂做衣裳的。他小孩子家家的,就算是男孩子也該穿的鮮豔。

然後就退到一邊讓方婆子先挑,方婆子作為婆婆,也是這個家裡輩分最高的人,自然不必說。伸手就拿了一塊紫褐色的湖綢和一塊醬色的棉布,她年紀大了,相當自覺地選這些老顏色。

之後王氏就讓趙嘉來,畢竟她是小姑,也是客。只不過這裡有一個問題,趙嘉母子三人其實是要長住趙家的,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她們並不是客人了。如果趙嘉懂事的話,就應該先讓王氏這個當家主婦來。至於說王氏受不受,這要看她怎麼想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