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曾說,我思故我在。量子理論中,也有人擇理論。也即是“我”,為何會出生在地球上。當“我”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便說明一定會有這個問題。也即是如果沒有宇宙大爆炸,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自然也不會有地球,不會有適合人類生存的生態系統,更不會出現“我”,那麼這個問題便是一個假命題。
正是因為有了這般多的可能,這般多的巧合,才有了“我”的出現,問出了這麼一個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宇宙也可以影響“我”,“我”可以影響宇宙。
第一次接觸到量子理論,是光的波粒二象性,是“薛定諤的貓”。
“虐貓狂人薛定諤”的理論,是指將一隻貓關在裝有少量鐳和氰化物的密閉容器裡。鐳的衰變存在機率,如果鐳發生衰變,會觸發機關打碎裝有氰化物的瓶子,貓就會死;如果鐳不發生衰變,貓就存活。根據量子力學理論,由於放射性的鐳處於衰變和沒有衰變兩種狀態的疊加,貓就理應處於死貓和活貓的疊加狀態。這隻既死又活的貓就是所謂的“薛定諤貓”。但是,不可能存在既死又活的貓,則必須在開啟容器後才知道結果。
由微觀入宏觀,帶入到平行宇宙的概念裡,也即是,在未開啟盒子之前,存在一個貓還活著的宇宙,也存在一個貓死了的宇宙。未來處於量子疊加態!
開啟容器觀察貓是死是活之人,被稱為觀察者。當他看到結果時,量子疊加態坍縮為一個確定且穩定的宇宙,另一個則消失不見了。
這個過程,是認知,也即是明明白白的看到,他的認知決定著一個平行空間是否破滅。但觀察者的認知也是有邊界的,假如裡邊是一個喪屍狀態的貓,他又如何確定生死?沒有足夠的知識去界定這隻貓的死活,自然也無法發揮觀察者的作用。
從這個角度入手,是不是說,每一個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一種量子疊加態?
假如我要殺一個人,但還沒有下定決心,那麼會不會有兩個未來的平行宇宙,一個是此人活著的宇宙,一個是此人死了的宇宙?
由此引申開來,“我”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引發未來的不確定。如此多的人,如此多的念頭,所以未來便會無窮無盡。
但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成長環境,經歷,性格,做事的邏輯等等,當然,還有權利地位也是關鍵。
天子之怒,流血千里,伏屍百萬。布衣一怒,流血五步,天下縞素。由此可見,每一個選擇,所引發的後果,也是不盡相同的。
但是,不是所有放貓的盒子都會被開啟,所以坍縮的過去也存在著不確定性。假如徐福帶回了長生不老藥,也許秦始皇還在某個空間裡活著,甚至一統天下也說不定。
既然過去未來都存在不確定性,那麼更高維度的其他生物自然是不可能全知。也就是說,高維生物能夠看到未來,但卻是看到了千萬種未來,每一種都是真的,每一種都是假的,而且會隨時坍縮,平行宇宙崩潰破滅。
既然每一個未來,每一個可能的平行宇宙都是由人的選擇而出現,自然存在大小的區別。不可能每一個平行宇宙都是一樣的大小。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那麼這個平行宇宙大約就是一塊大陸加上上方的空間,差不多是一個月亮大小。現代的天文學家看到了一百三十六億光年之外,也許這個平行空間就有整個宇宙的大小。
由此引出認知的邊界這一概念。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認知的邊界是平行宇宙的邊界。
然而這有什麼意義呢?當一個文明心意相通,上下一心之時,這由無數人的心意所產生的平行宇宙交織在一起,會成為一道抵禦外來文化入侵的文明屏障,也就是Z大提到的文明之理。
宇宙是有限的,但人的想象力是無限的,不管對或者不對。
反正是寫小說嘛,也沒有人管對或者不對,這只是一個想法,只要能自圓其說,應該就算及格。
那這有什麼用呢?宇宙初開,地火水風齊湧。也即是時間,空間,能量,物質四大元素。人類,或者說生靈生存其中,拓展出一個個文明,自有其存在的意義。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交流,融合,發展,形成一道後天的緣,也即是第五道元素,所謂的機緣氣運,凝聚機緣氣運的位面之子等等。
前面說了,假如有一個高維生物想要操控三維生物,因為未來的量子疊加態,所以他們也只能看到無數真真假假的未來,無法把控,也就意味著無法操控。
既然人的心意與認知邊界代表著平行宇宙的大小,人的選擇影響著未來的發展,那便要想辦法控制,精神控制。比如,宗教,比如,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