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仁與巴黎的比賽結束,歐洲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這場比賽。
《馬卡報》:“巴黎再遇八強魔咒,易也無法拯救巴黎!”
《泰晤士報》:“拜仁慕尼黑主場2:1贏下巴黎聖日耳曼,八強魔咒再次應驗!”
《踢球者》:“就這場比賽的狀態來說,拜仁的球員明顯要更好一些,他們配得上這場勝利!”
《都靈日報》:“巴黎或將再次倒在歐冠八強!”
就連法國本地媒體也是揪心道:“我們在客場不敵拜仁慕尼黑,但比賽還沒有結束,巴黎還有希望!”
法國媒體雖然力挺大巴黎,但奈何歐洲關於‘八強魔咒’的輿論太過兇猛,導致他們的聲音根本傳不出去。
人們在選擇新聞時,總是會從奇怪的角度觀察問題,誰說的更玄乎,更有輿論性,他們就會選擇性的相信。
而比起法國的‘希望輪’,歐洲普遍的‘魔咒論’顯然更加的吸引眼球,輿論蔓延也更為迅速。
德國方面的媒體更是沾沾自喜道:
“當易不再神奇,巴黎的唯一依仗也就消失不見!我們曾說過,拜仁是最剋制巴黎的球隊,我們透過這場比賽證明了這一點。”
“而這一次,易或者是內馬爾都未能站出來,面對強大的拜仁慕尼黑,缺乏底蘊的大巴黎再次暴露出他們的弱點。”
德國方面是歡聲雀躍,好似他們已經鎖定晉級名額一般。
而巴黎聖日耳曼很沉默,他們沒有做出任何解釋,當天法國之後,博阿斯就跟易樂進行了長達一個小時的談話。
沒錯。
易樂被訓斥了一個小時。
這場比賽,易樂的問題很大。
他的‘倔強’再次付出了一次慘痛的代價,在明知道自己被封鎖限制的時候,沒接受隊友的幫助,一意孤行。
導致巴黎的中場沒有踢出預期的效果。
這種‘巨嬰’行為被博阿斯狠狠的批評,易樂也是低頭認錯,他承認那場比賽確實踢出了火氣,心態出現失衡。
最後,博阿斯開始鼓勵安慰易樂,易樂的發揮是關鍵。
巴黎的中場不能有任何的意外。
典型的大棒加蘿蔔,效果倒是不錯,反正易樂已經冷靜下來了。
當天夜晚,易樂釋出了一則簡短的推特:
“對不起,我們輸了!”
底下出現巴黎球迷的回覆,但他們並沒有苛刻責難,而是鼓勵。
“每個人都有狀態起伏時期,上一場比賽,你的表現確實不如意,但我們還是選擇相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