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酒肉朋友,柴米夫妻。
當然,酒肉朋友大多是表面兄弟,但總比面子上都掛不住要好得多。
張遠的一個“酒”字,觸動了兩位導演。
他們還以為張遠會給出什麼“高階大氣上檔次”的建議呢。
“張遠,吃飯喝酒是個辦法,可咱們片場位置偏遠,附近沒有大飯館。”
“劇組常備人員就200來號,找不到地方吃飯,就算找到了,把人運過去也是個難事。”
吃一頓喝一頓他們這兩位中年場面人怎麼會沒想過,只不過條件不允許。
張遠笑著給兩位導演遞了煙,邊抽邊說道。
“去飯店,的確很困難。”
“那把飯店搬到拍攝現場,不就沒這些問題了。”
華夏有一種宴席形式,在大城市很少見。
可在郊區,特別是農村卻是非常常見的。
那便是流水席!
那些專業辦紅白喜事的隊伍,專有自己的宴席門路。
鍋碗瓢盆,桌椅板凳,雞鴨魚肉,人家全都自帶,就連灶臺都能現場用磚頭壘,
而且這種宴席價格還不貴,這年頭滿桌大魚大肉,全堂冷熱冷盤,一桌也不過一兩百塊。
世紀初,國酒的出廠價才185,零售大概220左右。
到了01年經過一波大漲,零售價到了260.
02年則大致要280一瓶。
如此算來,就算每桌一瓶,算上酒菜也過不去500一桌。
“這法子不錯,還不貴。”
楊濤格外受觸動,他兒時困苦,12歲就開始賺錢養活弟弟妹妹。
現在已過中年,可要問什麼東西最好吃,仍然是午夜夢迴,記憶中那兒時流水席上的大肘子,一口一嘴油,想想就過癮。
“那行,我去找人問問辦席的聯絡方式……”
楊濤話音未落,張遠卻開了口:“我已經提前問好了,您要是同意,一個電話就能喊來。”
每個工地上都有搭棚賣飯的,這些人一般都認識辦席的,甚至自己就兼職辦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