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城七月兵變也被後世史稱壬辰之變,幾乎影響到了歷史的發展,在後世史書上被濃重的書寫了一筆,趙昀也徹底的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如果從趙昀的角度出發的話,他這麼做似乎並沒有錯,他身為南宋末代皇帝,想要奪取權利,似乎也無可厚非!
但是從大計方面來看,他在重新控制朝政之後,對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的北伐戰爭採取了釜底抽薪的政策,卻犯了眾怒,更因為他對軍方的不信任,調離殿前司和步軍司兵馬離城之舉,給臨安城百姓造成了深重的苦難。
在壬辰兵變之後,整個臨安城大批駐軍被調至城外,為了維護他的皇權,他任命了一批效忠他的人員利用散兵遊勇組成了一支所謂的忠勇軍,來充作臨安城的護衛力量,由於他們兵力不足,於是便又在臨安城臨時招募兵員,結果一批臨安城的地痞無賴趁機進入忠勇軍之中,搖身變成了官軍,結果這批人卻並未履行他們的職責,根本毫無軍紀可言,卻成了臨安城的巨大禍患,他們在城中四處以抓捕亂黨的名義,搜刮民財強搶民女,橫行於市禍害百姓,短時間之內,便令臨安城的治安情況糜爛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本來繁華的臨安城在經此變故之後,大批民宅被焚,老百姓居無定所,只能露宿街頭,趙昀看不到他們的疾苦,不予賑濟也罷,他們還要遭受所謂的忠勇軍的殘酷盤剝,使得臨安城百姓頓時民不聊生,無形之中對這個奪權的皇上同志便恨到了骨子裡面。
老百姓要求很簡單,就是讓他們能有一條活路,高懷遠一黨是不是奸臣,他們平時可以議論議論,但是高懷遠在京中當權的時候,不管是發動兵變還是幹什麼,總之沒這麼禍害過他們,而且京城及地方經濟繁榮,大批貪官也遭到了懲治,老百姓生活安定,所以當經歷這場鉅變之後,城中老百姓幾乎無不暗中對趙昀這個混賬皇上怨聲載道,私底下更是罵不絕口,不由得又開始懷念高懷遠當權的那幾年時光了。
壬辰兵變的訊息也迅速的在南宋各地傳開,在南宋境內引起了軒然大波,頓時政局又開始動盪了起來。
趙昀一經控制了朝堂,便開始大幹而特幹了起來,他最先下旨停止對軍前的物資轉運,要釜底抽薪逼迫諸路大軍聽從他的調遣,不得前往許州解圍。
接著他便接連下旨,罷黜京東制置使趙範、罷免四川制置使趙葵,罷黜秦鳳制置使陳靴,安排了余天錫為他推薦的幾個大臣前往接替他們的職務。
這幾個地方可以說直接影響到戰局的發展,雖然眼下他還不敢動諸路大軍的主將,但是他聽從了余天錫的建議,先從地方入手,切斷地方對軍方的支援,軍隊是要有糧有餉才能生存的,斷掉他們的糧餉之後,諸軍主將即便是再有本事,也無法讓所有人都聽從他們的排程。
這其實還是釜底抽薪計的延續,總之就是一個目的,先控制地方政務,逼迫軍方諸軍將領聽從朝廷的旨意,然後再慢慢對付這些高懷遠培養出來的嫡系人員。
真德秀作為文臣之首,在這一次趙昀的決策之中卻一言未發,漠視了趙昀這麼胡幹,也已右相的名義,支援了趙昀的復辟。
滿朝大臣現在都人人自危,趙昀這次奪權之後,幾乎陷入了一種病態的瘋狂,為了清除朝中高懷遠的力量,他為此株連了不少本來不屬於高懷遠一系的文官,將他們也全家下獄,抄沒他們的家產,使得朝中幾乎無人敢在朝上對他的決策提出一點反對意見。
七月四日,趙昀才剛剛奪權,七月六日,趙昀便下旨奪去紀先成、魏了翁、劉大勇……等數十京官的官職,七月八日魏了翁便死於獄中,七月九日劉大勇死,七月十二日紀先成被磔於市……
短短不到十天時間,京城許多高懷遠一系的京官舉家便被斬於市,臨安城在這樣的恐怖之下戰慄著,每一天在城南鬧市都要殺掉大批的官員以及他們的家人,臨安城的鬧市幾乎是血流成河。
殿前司駐守城外的高懷遠一系的將領有幾個人被迫入城,結果立即被捕,其餘將領聽聞城中訊息之後,雖然有旨要求他們入城,但是被他們立即拒絕,要麼託病不出軍營,要麼就乾脆置之不理,趙昀更是對他們忌憚萬分,嚴令各個城門關閉,禁止閒雜人等出入城門,結果造成臨安城垃圾成堆,無人處理,遭難的老百姓無法度日,只能沿街乞食。
一道道聖旨發出臨安城,奔向全國各地,將一道道任免敕令送至全國各地,即便是高懷遠當權的時候,也未曾有過如此大範圍的人事調整,結果許多地方的官員人人自危,無心於政務,結果造成政令不通,全國性的開始出現混亂。
這一切都是趙昀復辟之後短短半個月之內發生的事情,整個南宋的政事都陷入到了混亂之中。
當官的在擔心自己的官帽,轉運使們一個個的被罷黜撤換,原本正在大批朝著北方前線轉運的糧秣物資幾乎全部停止,前線的諸軍隨即便開始出現了糧食短缺的情況。
“……茲查,同知樞密院事、武學博士華嶽有謀逆之舉,現罷去現有官職,立即返京……欽此!”一個黃門太監戰戰兢兢的捧著一卷黃娟聖旨站在帥帳之中對華嶽以及軍中諸將宣讀道。
“去你孃的!放屁!華副帥何曾謀逆了!滿篇胡言!你個混蛋東西,居然還敢跑到軍中宣旨,我看你是活膩味了!來人!把這廝拖出去砍了!”不待華嶽說話,一個副將便跳將起來,指著這個跑到軍前宣旨的太監破口大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