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懷遠對於眼下的各種情況都十分滿意,短短數年之間,他暗中積累起來了一股強大的力量,雖然尚稱不上是富可敵國,但是他暗中的這些產業,所產出的財富卻已經算是一個天文數字了,不敢說支援他組織一支大軍,但是起碼支援他擁有一支私兵是沒有一點問題的。
他現在開始相信,有朝一日他一定會在這個世上作出一件轟天大事,起碼將會成為一支可以給蒙古大軍造成巨大麻煩的力量。
但是這個時候,他忽然收到了一封來信,而送信者居然是從京城臨安所來,自稱為沂王府的人。
這一下高懷遠就糊塗了,他雖然步入仕途,但是卻從未和朝廷高官之間發生過什麼聯絡,更沒有和什麼王爺之類的人物有所瓜葛,為何半晌不夜的來了個沂王府的人口稱什麼送信之說呢?
於是高懷遠出於禮節,封了一份厚禮當作答謝,酬謝過了這個沂王府的人,並將其待為上賓,妥善安置在了縣衙的驛館裡面,這才拆開這封信觀看。
一看之後,高懷遠才發現,這個字跡他非常熟悉,居然是他的少時密友趙於莒的筆跡,於是趕忙看落款,一看果真乃趙於莒所寫。
於是高懷遠更是糊塗了,趙於莒不是在紹興嗎?為何這會兒卻跑到了臨安,還派沂王府的人來給他送信呢?
高懷遠趕忙從頭至尾的將這封信一口氣讀完,這才明白了事情的經過。
這些年來,不管怎麼忙,每年高懷遠都要和紹興的趙於莒來往幾封書信,對於這個從小第一個認識的小友,高懷遠一直都比較掛念,多次有心將他們母子接到大冶縣來安置,想讓他們母子少受一點苦,但是最終都礙於全氏對於宗室的面子問題,最後只得作罷,但是他卻沒少接濟趙於莒,除了友情之外,高懷遠倒是對這個趙於莒沒什麼其它的想法。
這些年來,趙於莒也成長為一個十八歲的少年了,在高懷遠的資助下,他們一家人的生活開始有了比較好的境遇,不再如以前那樣的拮据,趙於莒和他的弟弟趙於芮都開始在其母全氏的安排下,苦讀詩書打算有朝一日能步入仕途,改善家境。
但是就在前些時候,京城忽然來了一幫人,查訪到了紹興的趙於莒家,將其家世翻查了個清楚之後,將趙於莒選出帶入了京城。
從趙於莒的信中,高懷遠得知,原來是當今皇上的太子前兩年不幸夭折,子嗣不旺的寧宗只得另立沂王之子趙弘為太子,如此一來,假如有朝一日寧宗駕崩的話,便由趙弘繼位。
但是這麼一來,等於沂王一脈,又沒了子嗣,於是乎當今左相史彌遠便上奏聖上,要為沂王重新選立一個宗室的子弟,立為沂王的子嗣,繼承沂王一脈,這才有了年前派人在全國各地遍查宗室子弟的事情。
而同樣作為宗室子弟的趙於莒有幸也成為了備選之人,被帶到了臨安供當今聖上甄選,說起來是當今聖上負責甄選,其實說白了,還是由當今權相史彌遠管這個事情。
而趙於莒本來就長的相貌端正,而且這些年來沒少在其母全氏的督促下苦讀詩書,所以說話條理分明,知書達理,如此一來,趙於莒居然在眾多宗室子弟之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史彌遠選立為沂王養子,過繼到了沂王名下。
這件事對於趙於莒來說,可是一步登天的美差,他本是一個從來不受重視的皇室宗親罷了,因為年代久遠,他們這一枝的子嗣多如牛毛,早年他們的祖上趙德芳那點光環早已照不到他的身上,他這輩子如果沒有意外的話,要想出人頭地,除了參加科舉考試,求得一個功名之外,絕對可以說沒有更好的出路了。
但是這次卻天上掉餡餅,正好砸到了他的腦袋上,讓他從一介平民,一下子邁進了沂王府的大門之內,成了當今朝廷之中屈指可數的幾個宗室顯貴,這一下趙於莒算是苦盡甘來,再也不用為出路發愁了,他等於烏雞變成了金鳳凰,以後雖然不見得有權有勢,但是好歹衣食無憂的過一輩子沒有一點問題了。
所以趙於莒在被選立為沂王養子之後,改名為貴誠,史彌遠還給他安排了當今名儒鄭清之當他的老師,這一下趙於莒算是發達了,但是趙於莒也沒有因此就忘了從小照顧他的發小高懷遠,在穩定下來之後,立即親筆寫信,將這個訊息告訴了高懷遠,這才會有沂王府的差役來大冶縣送信的一幕。
高懷遠從頭至尾的將這封信看完之後,腦子裡面卻亂成了一片,他隱約之中,總覺得事情似乎有點不太對頭了,本來趙於莒被選為沂王養子,是件好事,作為朋友的他應該高興還來不及,但是高懷遠考慮的卻不是這個事情,他似似乎乎的回憶起來一件歷史上的事情。
他雖然不是學歷史的,但是沒事的時候各種雜書也沒少看,隱約記得一件南宋皇帝更迭之中的辛密之事,那就是宋寧宗死後,繼任的應該是宋理宗,而這個宋理宗好像不是宋寧宗的兒子,而是什麼王爺的子嗣才對,而具體事情是怎麼樣的,當時高懷遠前世的時候,也只是讀過就忘,沒有深記,所以不管他如何怎樣努力,也想不起來當初看過的那段文字。
到底這個趙於莒的這種變化,和歷史上的宋理宗是不是一個人,高懷遠現在只是有點懷疑,卻根本無從查證此時,畢竟這個時候事情還未發生,他又不是什麼神仙,能未卜先知,所以在看罷了這封信之後,高懷遠沒有高興起來,反倒越想越糊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