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隋唐五代史》> 第二十七章 中興第一——李光弼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七章 中興第一——李光弼 (1 / 2)

李光弼,營州柳城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經郭子儀推薦而被任為河東節度副使,東出井陘,參與平定安史叛軍。在常山、嘉山大破叛軍,又成功守衛太原,遏止其攻勢。奉命與八節度合兵討伐安慶緒,初戰獲捷,兵敗安陽,全軍而歸,接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指揮河陽之戰,挫敗史思明南下的企圖。再攻洛陽無功,改以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出鎮臨淮,震懾諸將。鎮壓浙東袁晁起義,以功進封臨淮郡王,安史之亂平定後,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晚年為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擁兵不朝,聲名受損,因此愧恨成疾,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歲。獲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世稱“李臨淮”“李武穆”。

李光弼,父親李楷洛,原為契丹酋長,武周時自契丹來降,累官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李光弼自幼為人沉穩嚴毅,擅長騎射,喜讀《漢書》,治軍極嚴,兼有謀略,少年即入軍旅,任左衛親府左郎將。在為父守喪時,嚴遵禮法升遷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府、朔方都虞候。

朔方節度使王忠嗣調任河西、隴右節度使,補李光弼為兵馬使,並充任赤水軍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即使是宿將所受的禮遇,也不能與他相比。李光弼已在邊鎮聲名鵲起,“稱為名將”。王忠嗣曾說:“光弼必居我位。”後因擊敗吐蕃、吐谷渾的功勞,進號雲麾將軍。

李光弼升任河西節度副使,被封為薊郡公,拜官單于都護府副都護。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奏請唐玄宗任命李光弼為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安思順喜愛李光弼的才幹,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李光弼聞訊後,託病辭官。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覺得十分可惜,便奏請玄宗,將他召回京師長安。

安祿山以討宰相楊國忠為名,從范陽發兵十五萬,南下反唐,玄宗相繼任用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將守衛潼關,同時命新任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收兵河西”。在玄宗下詔徵求良將時,郭子儀舉薦李光弼“堪當閫寄”,玄宗遂下詔命李光弼為雲中太守,攝御史大夫,充任河東節度副使,知河東節度事,轉授魏郡太守、河北採訪使。

李光弼就職河北採訪使後,奉詔率領五千朔方軍會同郭子儀所部,自井陘東進,收復被叛軍攻佔的常山郡。聽聞李光弼抵達後,常山的團練子弟擒獲叛將史思義前來投降,自從安史之亂爆發以來,常山淪為戰場,出現“露胔蔽野”的慘狀,李光弼酹酒祭奠陣亡軍民,並釋放了被叛軍囚禁的人,厚待其家屬。當時,叛將史思明、李立節、蔡希德等正在圍攻饒陽,李光弼於是善待史思義,親自為其鬆綁,使他真心歸順,供出叛軍動向。

史思明率二萬騎兵直壓常山城下,李光弼接受史思義“按軍入守”、以逸待勞的策略,守城不出,分屬下兵馬為四部,以勁弩五百連番射敵,使叛軍移駐遠處。李光弼“出其南”,夾滹沱河列陣,威脅叛軍,史思明倚仗較近的饒陽援軍,仍休整士卒,企圖再戰。同日,饒陽叛軍五千人果然來援,李光弼偵知其行蹤後,派輕騎數千隱藏行跡,當叛軍在野外吃飯時,遭到唐軍突然襲擊,幾乎全軍覆沒。史思明聞知敗訊,大為恐懼,當即撤退,並暗中派奇兵切斷了唐軍的糧道,因戰馬無草料,李光弼令部將率兵往行唐運草料,擊退來襲的叛軍,成功將草料運回常山城內。

適逢郭子儀收復雲中,唐廷遂命郭子儀全軍出井陘,與李光弼會合,李光弼、郭子儀合力在九門城南大敗叛軍,史思明脫身逃往趙郡,李立節也被流矢射殺,蔡希德則逃往鉅鹿。李光弼、郭子儀趁勝連收藁城等十餘縣,進圍趙郡,唐廷命李光弼兼任范陽大都督府長史、河北節度使。此時,史思明自鼓城進入博陵,殺死降唐的當地官吏,此舉使河北的景城、河間、信都、清河、平原、博平六郡紛紛結營自守,倒向李光弼一方。李光弼利用這一時機,急攻趙郡,僅用一天時間,趙郡守軍便投降,唐軍士卒入城時,多有搶掠,李光弼親坐譙門,將他們搶來的財物全部歸還百姓,城中軍民大悅。

之後,李光弼進攻博陵,未能將其攻克,於是與郭子儀撤回常山,史思明派兵跟隨其後,一路得到叛軍數萬人的增援。郭子儀則在數次擊退叛軍後,在恆陽“深溝高壘”,嚴陣以待,採取“賊來則守,去則追之,晝則耀兵,夜斫其營”的方法,使史思明等部疲於奔命,不得休息。數日後,李光弼與郭子儀都認為此時是出戰的最佳時機,盡出全軍,在常山郡以東的嘉山與叛軍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等部展開決戰,大破叛軍,斬首萬計,生擒四千,史思明墜馬,狼狽逃往博陵。李光弼再度率軍圍困博陵,軍威大振,河北十餘郡聞訊,紛紛殺死叛軍的守將,重新歸順了唐朝,叛軍老巢范陽郡與各地的聯絡被切斷,河北形勢為之一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嘉山之戰後,李光弼想趁勢攻取范陽郡,以絕其根基,適逢潼關失守,長安淪陷,玄宗逃奔蜀地,人心驚駭,此事遂被擱置。唐肅宗遣使追命郭子儀和李光弼趕赴靈武,二人抵達,受到肅宗召見,肅宗授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使相,仍任節度使之職,並特加其為北都太原留守。此後,李光弼奉命由靈武率軍五千赴太原,繼續征討叛軍。

叛軍史思明、蔡希德等發兵十萬進攻太原,並企圖佔領太原後,由北道奪取靈武。當時,李光弼手中只有不滿萬人的弱卒,聽聞史思明即將攻城,都非常害怕,想要築牆抗敵。李光弼說:“太原城方圓四十里,叛軍快到了才修牆,只能空耗人力。”在兵力懸殊情況下,李光弼一面防禦固守,一面守中有攻,他讓戰士從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擊敵軍,還在城上安裝石炮,擊斃大量叛軍,地道後來挖到史思明大營,俘斬叛軍一萬多人。

此時,叛軍內訌,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史思明退兵范陽,留駐的蔡希德等人疲憊不堪,李光弼率敢死隊向叛軍發動進攻,斬首七萬餘級,繳獲大批軍械。太原之戰取得完全勝利,他又進收清夷、橫野等軍,擊破攻擊好畤、大橫關一帶的叛軍分支,戰後,李光弼轉拜檢校司徒。

太原之戰,是平亂戰爭第一次重大勝利和重要轉折點,是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典型戰例。李光弼充分發揮了軍事才能,此戰為後來勝利收復兩京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勝利訊息傳到靈武,肅宗下詔獎賞李光弼,加他為司空、兼兵部尚書,仍兼同平章事,封魏國公。

肅宗再次詔李光弼與關內節度使王思禮入朝,命朝中四品已上的官員都出城迎拜,升他為侍中,改封鄭國公。李光弼與郭子儀等九位節度使,奉命統領十萬大軍討伐安慶緒,因肅宗不相信諸將,故而不設主帥,只派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攬諸軍。唐軍出師後,在獲嘉擊敗叛軍,斬首四千級,捕虜五百人,叛將安太清逃至衛州防守,安慶緒派七萬軍隊援救衛州。唐軍大破安慶緒,斬首四萬級,繳獲鎧冑數十萬,收復衛州。唐軍又在愁思岡擊破叛軍,並趁勢圍攻鄴城,安慶緒求救於史思明,史思明出動十三萬軍隊援救鄴城。

史思明在魏州自稱大聖燕王,李光弼說:“史思明攻佔魏州後,按兵不動,是想鬆懈我軍意志,然後用精兵突襲。請讓我與朔方軍聯兵進逼魏州,向史思明挑戰,史思明有鑑於嘉山之敗的教訓,必定不敢輕易出戰。這樣曠日持久,我們就能夠收復鄴城。如果安慶緒敗死,史思明就會失去號召力,難以指揮叛軍。”因魚朝恩反對,此事只好作罷。唐軍“步騎六十萬”列陣於安陽河北,史思明親率五萬精兵衝擊唐軍,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率部先與史思明交戰,雙方被殺傷的人數幾乎相等。郭子儀率部在後,還未來得及佈陣,突然大風突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暗,即使近在咫尺卻看不清,唐軍與叛軍都大驚,各棄兵仗、輜重,分向南、北方面潰退。這一變故,使洛陽官民受到驚嚇,紛紛逃避山中。此役後,各節度使相繼潰歸本鎮,士卒在沿途剽掠,官吏不能禁止,擾亂多日方才安定,只有李光弼與王思禮整敕部隊,全軍而歸。

戰後,魚朝恩把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肅宗剝奪郭子儀的兵權,命李光弼接替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元帥。因李光弼請求以親王為元帥,自領副元帥,朝廷於是重新任命趙王李係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雖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卻仍知諸節度行營,是實際上的平叛主帥,李光弼受命後,以河東騎兵五百人馳赴洛陽,夜入朔方軍中。為防叛軍進攻洛陽,他認為“當扼虎牢”,於是領兵東出黃河。朔方軍習慣郭子儀的寬縱,畏懼李光弼的嚴厲,左廂兵馬使張用濟與諸將密謀驅逐李光弼,迎回郭子儀,經勸阻方才作罷。李光弼領數千騎兵東出汜水,張用濟單騎迎拜,李光弼責備他沒有按時到達,於是將其斬於轅門。

史思明集結重兵南下,分兵四路,企圖圍攻汴州,李光弼當時正在巡視黃河沿岸各部,得知史思明南下的訊息後,立即返回汴州,對汴滑節度使許叔冀說:“你如果能夠堅守汴州十五天,我就率兵來救。”許叔冀允諾,李光弼便返回洛陽,待到史思明率軍來攻時,許叔冀一旦兵敗,卻決定投降叛軍,許叔冀的背叛,使汴州陷落,叛軍甚至南下至江淮一帶。

史思明挾勝西攻鄭州,李光弼緩行至洛陽後,對東都留守韋陟說:“賊人乘勝來攻,我們應該按兵不動,不宜速戰。洛陽城難以堅守,您有什麼計策呢?”韋陟請求留兵陝郡,退守潼關,佔據險要之地,以挫叛軍鋒銳。李光弼說:“兩軍相當,貴進忌退,如今無故放棄五百里地,那麼賊人的勢力就會更加囂張。不如移軍於河陽,北與澤潞相連,有利則進,不利則退,表裡相應,讓賊人不敢西侵,這是猿臂之勢。爭論朝中禮儀,我不如您;如果論及軍旅之事,您不如我。”韋陟不能應答。東都判官韋損說:“東京是帝宅,侍中李光弼)為何要棄守?”李光弼說:“如果要堅守東京,那麼汜水、崿嶺、龍門一帶都要布兵設訪,你是兵馬判官,能守住嗎?”於是,李光弼下文書,令韋陟及河南尹李若幽分率洛陽官民撤離,使洛陽變為一座空城。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