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玉帝的草廬之行,不但云開雨收化解了嫌隙,還把大婚的事情提上了日程。
說起來,知月反倒是所有人裡最放鬆的角色,因為她只要點個頭,等著美美的做她的新娘子就好。
可忙壞了玉帝和研禮的眾位老臣,整日在御書房開小會。
若按舊例,皇帝大婚必須要在登基之後,那麼就要先舉行登基大典,再辦婚宴。
然而,知月還要先獲得道祖之徒的資格,一方面是新君入朝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與慕染雲的師徒關係做個了結。
所以,向老君行拜師禮是第一步。
老君的意思是一切從簡,就讓知月帶上四樣小禮,直接到兜率宮給他磕個頭,就算是收下她了。
可知月和慕染雲都不同意,兩人心裡清楚,老君是他們的大恩人。
若是沒有他老人家出面,接過“師父”這副擔子,他倆這輩子都別想湊成一對兒。
所以說,不但這拜師禮要隆重,還要請老君為他們主婚才行。
玉帝也贊同他們的提法,要論德高望重,天宮之內非老君莫屬了。
不過這樣一來,收徒、登基、大婚,短期內天宮就得安排三場大宴,群臣賓客舟車勞頓不說,辦喜事的日子還得往後延。
本身女帝登基這件事便是無古可仿的,如何妥善安排新帝的男後宮們,已經是給研禮的眾臣出盡了難題。
時間緊迫,諸事繁雜,難免有所錯漏,最後玉帝拍板,乾脆三件事一次過,早間拜師,午間登基、晚間大婚。
如此一來省時省力,可謂是皆大歡喜。
接下來只要訂下日子,擬好賓客名單,傳信六界諸君前來觀禮就齊活了。
按民間習俗,閨女大婚當孃的必須在場,可楊氏只是一界凡人,上不得天。
知月便和玉帝商量,婚禮的第二天,回半山草廬再辦一次,也好讓逍遙的同門過來熱鬧熱鬧。
大事都定來之後,知月便開始了天宮和草廬兩頭跑的日子。
本來她去天宮學禮學政,玉帝已經給她安排了專人伺候,也有暫住的宮室。
可她想著今後常駐天宮,與孃親在一起的機會肯定要少很多,便想趁現在多陪陪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