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慶祝水池這項大工程終於完工, 而且天時也到了, 何田準備過端午節了。
大嚴寒的到來使許多傳統節日和習俗中斷。
災難剛發生的時候,突如其來的海嘯淹沒了沿海的陸地, 沿海城市的居民遭到滅頂之災,隨後而來的是可怕的氣溫驟降。根據倖存者的描述,一夕之間, 氣溫從二十六攝氏度降到了零下三十度。交通癱瘓, 被困住的倖存者們只能靠燃燒他們能找到的一切可燃物維持生命。
之後的十幾年間,存活下來的幸運兒們漸漸向宜居地帶聚集。資源的匱乏逼得這些為數不多的倖存者互相殘殺。於是有些人離開了更為溫暖但競爭更殘酷的聚居地,離群索居, 去一年中有近一半時間被冰雪覆蓋的森林求生。這裡的生存條件更為惡劣,可人與人的競爭殘殺卻少得多。
經過幾番遷移和數十年的時間,各種人種混雜,沒人敢說自己是沒經過混血的, 也因此,各種文化也經過了幾次大雜燴,一些被遺忘了, 一些似是而非地保留下來。
何田家所在這片森林也不例外。
她家附近的鄰居,山下村子中的居民, 原先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一些人離開, 去了更溫暖的地方,一些人留下,在此地生息繁衍。
幾代之後, 雖然也有黑頭發黑眼睛姓氏聽起來像華人的家族,但沒誰繼續使用農歷。即使想用,也找不到農歷日歷,也沒有人專門推算。
何田家記錄日期,全靠傳家的一塊機械表,上面有日期顯示。
農歷的節氣,除了幾個關於日照的,其他在大嚴寒之後也都失效了。
農歷節氣沒保留下來,但是和節氣相關的食物和一些習俗卻保留了。
這大概是因為人類永遠都是吃貨。
在森林中,人們遵循自然的暗示,決定哪一天是該慶祝的節日,製作相應的佳節食物。
比如,本來應該是春分時節吃的春餅,森林的山民和獵人是不會檢視農歷日歷的,只等河流發出化凍的轟鳴,那一天就吃春餅。
一條河流上,上游和下游的人慶祝春分可能隔了一兩天。
再比如現在,林子裡出現第一聲蛙鳴,隔天就是端午。
這並不是祖輩們一拍腦袋決定的,還是有一些科學根據的。
森林中的夏季珍貴而短暫。從六月初到八月中,兩個多月時間。有時候,六月中旬還會忽然飄一陣雪花。蟄伏了一冬的蟾蜍青蛙蘇醒之後,在一年中最溫暖的季節開始前求偶。
它們的叫聲,標誌著最炎熱的日子開始了。
雖然決定哪一天是節日的方法看來草率,但何田為端午的來臨做了認真的準備。
她早早地就採集了各式各樣的香草,曬幹,磨成粉,填在用碎布頭做的小香袋裡,香粉裡加了很多艾蒿。
到了端午這天,太陽還沒升起來,就得把這些小袋子掛在門簾上,窗戶上,房樑上。
棚板上睡覺的地方,裝幹花菊葉的小花籃也換下來,掛上這些香袋。不過這邊掛的做得更精緻些,大小不同的三個香袋串成一串,還墜了一個紅色線繩做的小穗子。
何田還用蒲葉做了許多比拇指頭大不了多少的小粽子,在裡面填上香料,包好之後再纏上絲線。線有五種顏色,黑紅黃藍綠,纏上幾圈之後把另一種顏色的線撚上,纏好的小粽子就是一條條不同顏色的了。
做好的小粽子用粗針和麻線串成一串,可以掛在脖子上,或者掛在牆上做裝飾。
何田還有一盒小念珠,串小粽子的時候,就在每個小粽子之間穿上幾粒念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