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生活小說> 第230章 嵐山與***詩碑(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30章 嵐山與***詩碑(下) (1 / 2)

的詩碑建在嵐山的半山腰。

詩碑的基座是由多塊大石頭砌成,而石頭與石頭之間看不出有使用任何粘合材料的跡象。但基座卻十分穩固牢靠。詩碑本體是一整塊深褐色的天然巨石,據說這是京都很有名的“鞍馬石”。碑身、碑座與周圍的樹木融為一體,仿若天成。

整個詩碑的外觀及結構雖然沒有一般意義上的紀念碑的高大華美,沒有考究的雕刻工藝,也沒有對稱悅目的立體幾何圖形。看上去非常樸實無華。正是它的樸實無華,才讓人感到一種偉大深含其中,就像詩的作者,雖平易近人卻讓億萬人萬分敬仰一樣。

《雨中嵐山》的詩碑在此山立起之後,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從此不再默默無聞。伴隨著這位偉人《雨中嵐山》詩碑的?立,來此山遊覽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近年來近乎成了中國遊客日本大阪之行的必到之地。

詩碑面向嵐山和大堰川水,四周空地約100平方米,各種樹木相圍。碑後是繁茂的日本國花櫻花樹,櫻花開放時會讓到此遊覽的遊客清新悅目;櫻花凋謝後也是綠葉相映,伴著大堰川清澈河水帶來的清新氣息,盛夏時節也會給遊客帶來心曠神怡和歷史的遐想。

2007年4月11日到4月13日,應安倍首相的邀請到訪日本。訪日行程雖然只有兩天時間。中國總理依然於十三日下午來到京都嵐山,參觀著名的詩碑。

十三日下午一點多,總理來到嵐山腳下,在京都府知事山田啟二的陪同下,踏著山徑,向總理詩碑緩緩走去。

在詩碑前迎接到來的是一位白髮蒼蒼的日本老嫗,2007年,她已經八十九歲了,正是當年她的父親吉村孫三郎、時年九十歲高齡的老人倡議在青年時代留下足跡的嵐山建立一座紀念碑。

吉村老人特請一九七八年隨同訪日的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廖承志書寫了留學日本時留下的詩篇《雨中嵐山》,囑技藝高超的石匠精雕在碑石上。一九七九年四月十六日嵐山舉行了隆重的詩碑揭幕儀式。當時仍然健在的夫人鄧穎超同志還曾親赴日本,為詩碑落成揭幕。

總理見到在詩碑前迎候的吉村後人時,親切地和她握手,雙方互致問候。

隨後,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理事長中田用中文向總理介紹這首詩的來歷:“總理於一九一七年九月至一九一九年四月留學日本,最後半年時間在京都生活。當時要學習日本京都大學河上肇教授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他向京都大學提出了入學申請。但當他看到祖國正面臨存亡的關頭,五四運動前夕,他決心回國。回國前他來到嵐山,作下這首著名的詩篇。”

一邊聽中田講話,一邊注視著詩碑,似乎在默讀周總理在年輕時代“為生民立命”的詩句。

總理訪日期間,正是櫻花盛開的時節,詩碑後面的櫻花樹十分嬌豔。

聽完中田的介紹,總理為詩碑獻上了一束鮮花。

與此同時,總理不僅和在此地迎候的人以及陪同的人員在詩碑前合影,自己還單獨讓在場的記者給他拍照留影。

在參觀完詩碑之後,走到記者們面前說,“今天到嵐山,別有一番思緒,我想起了總理,他不僅是中國人民敬愛的總理,而且是中日友好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我們今天懷念周總理,就是要把中日友好合作的事業推向前進。”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