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久之後,唐皇就想對吐蕃動手了。畢竟,如今北方安定,大唐需要對付的敵人就吐蕃一個,李隆基就想著,現在不動手,要待何時?
而大唐跟吐蕃之間,正好有一個戰略要地,石堡城。所以他就攻打石堡城詢問王忠嗣的意見。不想,王忠嗣竟然這樣回答他:
“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
李隆基很不高興。
李林甫就知道,機會來了。
很快,天寶六年,董延光就向朝廷獻策,自告奮勇去打石堡城。唐玄宗詔令王忠嗣分兵接應。
王忠嗣有點不太情願。
因為在他的眼裡,要攻打下這個地方,需要付出太多,有點不太合算。而他跟皇甫惟明不同,他不喜歡讓將士們做無畏的犧牲。
沒錯,這就是王忠嗣跟皇甫惟明的區別。
比起王忠嗣的愛惜羽毛,皇甫惟明在這方面就有點捨得。這是這兩位將軍的領兵風格不同。石堡城是大唐跟吐蕃之間的戰略要地,軍事意義超過了它的人口和土地方面的價值。之前皇甫惟明就花費了很大的代價,攻打下了這個地方。
可是李林甫構陷皇甫惟明,皇甫惟明先是被貶謫,然後被賜死,也讓吐蕃人抓住了機會,乘機奪回了這個地方。
現在,大唐想要把這個地方奪回來。
或者說,河西鎮想把這個地方奪回來。
董延光就是皇甫惟明的部將,他很擔心唐皇處置了皇甫惟明之後,會遷怒於他們這些前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的部下,因此,他才會上本請求攻打石堡城,以此來證明自己對大唐的忠誠。
而他的這種心理,正好落入了李林甫的算計之中!
皇甫惟明死了以後,王忠嗣接任河西節度使,董延光等皇甫惟明的老部下們想打石堡城證明自己的忠誠,而王忠嗣則認為代價太大,不適合。將帥之間存在著矛盾,而這個矛盾,則成了李林甫扳倒王忠嗣的契機。
董延光的請求,立刻得到了李林甫的大力支援。
李林甫立刻求見皇帝,力陳利害:
“陛下,洮州,西控諸蕃,東屏兩郡(天水、隴西),南俯松疊,北蔽河湟,西南之要害也。洮州穩,則關隴穩,關隴穩則天下穩。”
而石堡城,正好是洮州這塊戰略要地上的關鍵!
不得不說,這幾句真的是說到了李隆基的心坎尖上了。李隆基更加堅定了要奪回石堡城的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王忠嗣不大情願的訊息傳來,本來就對他心存不滿的李隆基會怎麼想,又會採取怎樣的手段,可想而知。
河西兵馬使李光弼發現了端倪,急忙求見王忠嗣。
王忠嗣十分驚訝。
他這是時候特意求見是什麼意思?
怎奈李光弼十分堅持,王忠嗣不得不見。
李光弼就道:“雖然說,大夫以士卒為己心,但是同意董將軍的請戰是陛下的意思,而陛下又給將軍下了詔令,將軍又為何如此?這不是耽誤耽誤董將軍的謀略嗎?大夫作為主將率領數萬兵出戰,卻不懸以重賞,這怎麼能鼓起三軍的勇氣?大夫財帛裝滿庫房,何必可惜以萬段的獎賞來堵住讒言之口呢?這次戰鬥若不能取勝,末將擔心,朝廷將歸罪於大夫啊。”
王忠嗣答道:“李將軍,我決計已定。想我王忠嗣,平生的初願,難道是追求顯達?如今力爭一城,得到了它未能遏制敵人,沒有得到它也對國家無害,忠嗣怎麼能以數萬人的生命去換取一個官職?就是陛下責問下來,我也不過是失去金吾羽林將軍這個官職回朝做侍衛而已。我心意已決,您不必再勸了。不過,無論如何,還是謝謝您,謝謝您對我的愛護。”
李光弼無奈,只能退下。
他佩服王忠嗣的為人,不忍他因此而被問罪,可是王忠嗣如此,他也沒有辦法。
果然,董延光逾期未攻下城堡,就上奏說是忠嗣延緩出兵,因此導致戰事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