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807年六月,比另外一個時空裡面提早了整整九年,英國人的使節團到達了廣州,而當時的兩廣總督立刻六百裡加急,飛報嘉慶帝,說英王“思念高宗純皇帝指乾隆皇帝)恩往,仰慕大皇帝仁聖,遣使進期,以抒誠敬”,還說英國人將在七月到八月間抵達天津海口。
嘉慶帝當時就表現得有些不耐煩。
第一,他不像乾隆那麼好大喜功,也不像乾隆那麼喜歡萬朝來賀這個名頭。
第二,從乾隆朝開始,一直到嘉慶皇帝在位期間,英國人在廣東沿海地區滋事的事情就時有發生並且頻率不小,給他留下了很壞的印象。
所以,得到兩廣總督的奏報之後,嘉慶皇帝一開始就訂下了迎接英國使者的基調,“總之,此事朕不以為喜,何必有意迎合誇張,失之遠矣。”
嘉慶還特地通知直隸總督,如果英國以朝貢為名,要求開放口岸,那就先行駁斥,別留客氣。
沒錯,當時的清政府對英國人使節團的定義,就是朝貢。
問題是,在英國人看來,他們根本是不來朝貢,而是對中國進行正常的外交訪問。
沖突就此展開。
清朝甚至已經籌辦好了各項覲見事宜,但負責接待使節團的大臣卻與英國使團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其核心就是見到嘉慶皇帝後使者們應該採用什麼禮節。清朝方面堅持,英國人必須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並且要預先演習。而英國人剛開始的時候要求使用單腿屈膝禮,後來經過爭論,英國人決定採用“九跪一膝,九一俯首”,嘉慶帝聞訊後,非常生氣,仍然下令督促英國人採用三跪九叩之禮,甚至加派了大臣負責開導。
唐國的使節團,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來到廣州的。當時的兩廣總督的奏報送到嘉慶帝面前的時候,當時的清廷官員跟英國使節團已經就禮節問題扯皮了快一個月了,雙方的耐性即將耗盡,負責的官員都想矇混過關了。
所以,負責開導英國使節團的官員,立刻想辦法跟當時正好在天津的唐國商人接觸了一下,知道了唐國人不會介意對嘉慶皇帝使用三跪九叩大禮之後,立刻奏報了嘉慶。
嘉慶的耐心也差不多了,如果不是大臣相勸,他根本就懶得接見這些在他看來是蠻夷之國的使節。
就這樣,唐國使節團比英國使節團晚了一個多月才到北京,卻比英國人更早見到嘉慶。
嘉慶和清廷原本為英國使節團準備的覲見禮儀,全部用在了唐人使節團的身上。英國人這才發現大事不妙。可是,他們後悔已經遲了,因為他們讓嘉慶帝和清廷的官員十分不滿,從嘉慶帝本人到下面的大臣,都想晾他們一陣子,下面負責接待的鴻臚寺官員自然是聞而知雅意,跟著怠慢了起來,更別說通報了。
而與此同時,唐人跟嘉慶帝的接觸,讓清廷上下也十分滿意。
首先,雖然口音不同,但是,好歹都是用漢字的,語言有錯,但是可以用文字交流。
其次,唐人幹脆利落地行三跪九叩大禮,有了英國人做對比,讓清廷上下別提有多順眼。
再次,唐人大使第一時間就把英國人幹的好事都捅給嘉慶帝了,順便還把鴉片跟英國人綁在了一起,並且慫恿嘉慶帝用死囚進行人體實驗,以此來驗證鴉片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