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李自成明白這個道理,大殿裡的許多人也明白,更是清楚,作為多年戰亂的河南、陝西與山西三地,可謂是十室九空,要麼是在造反的路上,要麼就是準備跟著造反。
總之一句話,無數的良田被閑置,無人耕種,現在最是缺少勞動力的時候,急需大量的人員返回家鄉,重操舊業,種田。
“裁軍?”
李自成聲音不大的喃喃般吐出兩個字,面露鄭重之色,在眾人注視之中,輕輕點了點頭,嘴裡卻說道:“裁軍不是不可以,但必須要有一個行之有效的善後之策。否則,一旦處理不好,只會適得其反,使得他們重操舊業,反而不利於地方的穩定。”
一瞬間,宋應星也洞悉了李自成的弦外之音,“重操舊業”並不是指回家務農,一路隨李家軍走來,宋應星早已見慣了各路起義軍的反反複複,剛一回到原籍,還未消停沒幾天,再次造反,攻打縣城。
似乎早就預料到了李自成會這樣說,宋應星幾乎是沒有任何的猶豫,張口就答道:“啟稟闖王,明廷之所以無法徹底的安撫住那些起義軍,不能使得他們老老實實地在家種田,雖然原因很多,但主要的緣由還是在糧食與田地的問題上,逼得他們不得不再次複叛。”
“與前朝不同,咱們廢除了許多的苛捐雜稅,百姓的負擔幾乎是微乎其微,幾乎每家都能分得良田,更有糧食的救濟。所以,若是裁軍的話,那些被遣散回家的兵丁,再無生活後顧之憂。當然,那是建立在他們肯幹活的情況下。”
說到這裡,宋應星忽然停頓了一下,面露猶豫之色,但最終還是下定了決心,咬牙道:“啟稟闖王,屬下覺得,對於遣散回去的兵丁,要想安置好他們,要想讓他們安心地在家務農,遣散回家之前,最好再每人分發幾兩遣散的銀子,以便他們回鄉置換一些日常所需,能夠維持最基本的生活。”
絕對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大殿裡許多人震撼於宋應星真是敢講,雖然有理,但也太驚人了。
每人幾兩銀子?如果是幾個人,幾十人,幾百人,那倒也沒什麼,一下子拿出個幾萬兩還是沒問題。
然而,這可是大規模的裁軍,以萬為基數,動輒就是裁軍數十、上百萬人,如果按照宋應星這樣說,也就意味著,對於還未成立的大順朝而言,將要掏出一千萬兩的銀子!
當然,這個數字還是以每人三到五兩估算的。
這一刻,眾人的神情已經不能用震驚和愕然所能形容,全都難以相信的看著李自成,闖王怎真會答應嗎,這樣安置那些被裁撤的兵丁?
尤其是那些明朝歸臣,更是緊張地心砰砰直跳,在大明之時,正七品的官員俸祿,一年也就四十五兩,用於遣散兵丁的銀子,幾乎就是一個正七品官員的一個月俸祿,讓他們如何不震驚?如何相信李自成會答應?
就在眾人處於剎那的吃驚之時,宋應星的聲音卻是再次響起,顯得有一些突兀的回蕩在大殿裡。
“啟稟闖王,屬下以為,咱們提供給百姓們糧食的方式,有一些考慮不周,直接給糧食絕非征途,很容易養懶人,容易激發他們的惰性,反而不利於大局的穩定。”
“喔...宋先生,這話怎麼講?你有沒有更好的提議,分發給百姓糧食?”李自成來了興致,連連問道。
很顯然,宋應星提出這個異議,絕非是心血來潮,而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早就想好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