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從命令者首功,人人有賞,然後才是殺敵、奪旗、追敗,但是自己摔斷腿就算了,無功無賞,自己受著吧。”
諸將大笑,有人問道:“追不上敵兵也有功?”
“有功,但必須是我下達的命令,不等命令擅自追敵,即便追上也沒有功勞,回來之後反而要受罰。”
“總之就是一切都聽吳王你的,然後就能分功,對不對?”
徐礎點頭,王顛將汝南城時分配佔利品的規矩詳細說了一遍,順便吹噓一下執政王的功績。
徐礎這回沒有阻攔。
梁、晉諸將當中,有人只關心自家的事,有人愛打聽訊息,聽說過吳王的事蹟,於是一問一答,越說越多,越說越誇張。
“吳王真憑一己之力擊殺萬物帝?”
“吳王真是大將軍之子?曾得大將軍兵法真傳?”
王顛連連點頭,“沒錯。”
徐礎有點臉紅,又特別需要這些將領的敬畏,於是找藉口離開,留王顛一直吹下去。
義軍兵卒沒有什伍之分,想跟誰就跟誰,因此各部人數極不均衡,多的近千,少的只有一兩百。
為爭奪兵卒,將領們之間經常發生衝突,這兩天要打仗,這種事情才少了些。
郭時風其實說得沒錯,義軍急需建立規矩,但不是出征的儀式,而是彼此間的相處之道。
一夥士兵圍著篝火取暖,正互相傳授戰場上的生存技能。
“別聽他們忽悠,立功沒那麼重要,保住性命才是第一位,你們想想,沒命的話,得再多獎賞又有何用?”
“對對,那誰誰不就是太想立功,被砍斷一條胳膊,結果怎樣?的確得了不少東西,可是再想立功就難嘍,媳婦倒是個聰明人,直接卷東西走人,孩子也帶走了,不知藏在哪裡。”
“肯定就在這營裡,不知被哪個四肢建全的傢伙藏起來了。”
軍營裡盡是類似的傳言,半真半假,往往連個真名實姓都沒有,每一個聽到的人卻都相信。
有人看到徐礎,知道這是吳王,捅捅身邊的人,兵卒們立刻閉嘴,專心烤火,個別人向吳王點頭,就算是比較守禮的了。
唐為天本來想當騎兵,孟僧倫要求他留下來保護執政王,所以他就一直跟著徐礎,這時上前道:“看到大都督也不行禮,你們的頭目是誰?”
圍在篝火周圍的兵卒這才紛紛拱手,姿態各異,徐礎覺得自己像是來鄉下收租的財主。
他也拱手,“保住性命與手腳,然後多立功勞、多得獎賞。”
眾人唯唯,沒人回應。
徐礎繼續前行,看到一夥老弱婦孺走來,他們本應留在後方,這時卻往營外去。
徐礎向唐為天道:“你去問問他們要去哪裡?”
唐為天驚訝地看著大都督,“這還用問?當然是去營外,準備阻擋官兵啊。”
“吳軍並未攜帶家眷。”
“呵呵,有人‘攜帶’的家眷,才不會出來阻擋官兵,這都是家裡沒人當兵,才出來派下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