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顛插口道:“七族子弟率領的九隊人還算團結,另外十隊人才是麻煩,其頭目原非我吳國高門大族,自稱是吳軍,卻不肯接受七族的統領,反而要與我們平起平坐。”
孟僧倫道:“非常時期,就不講究這些了。老實說,我們這十九隊吳軍,是被官兵攆到這裡來的……”
宋星裁拍案而起,“孟將軍何以長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七族子弟奮臂一呼,吳國士民響應,旬月間聚兵十萬,與官兵連線數十場,雖有敗績,也有勝場。江東官兵縮在城內不敢出來,咱們才乘船西進,乃是要攻破東都為吳皇報仇,然後挾餘威平定吳國。”
孟僧倫嘿嘿笑道:“這樣說也行,總之吳國將士都在這裡,不攻下東都,是沒法回去的。”
徐礎一聽就明白,估計唐為天所說的“不安好心”就是另外十營將士,他們乾脆沒有現身,於是笑道:“西進東還,果是妙計,不知是哪位想出來的?”
孟僧倫道:“主要是宋將軍的主意,大家一商量,全都同意。”
宋星裁冷笑道:“在吳國的時候全都同意,到了這裡,卻全都埋怨我一個人。兵貴神速,大軍困於此處,不敢再進一步,日日消耗糧草,反而說我的主意不好,真是……哼哼。”
王顛道:“少說幾句吧,據說降世軍、晉陽軍已經與官兵交戰,咱們再觀望幾日,擇機參戰。”
宋星裁越說越怒,“等訊息傳到這裡,要麼是北人大勝,要麼是官兵平亂,哪還輪得到吳軍參戰?寒冬已至,再這樣下去,吳國將士一仗未打,先要凍死一半。”
孟僧倫與王顛軟言相慰,宋星裁總算消氣,向徐礎道:“讓徐公子見笑了,吳軍不復當年之勇。”
徐礎道:“我觀吳軍營地,井井有條,十九營相連,總得有人分派位置吧?”
徐礎已在心裡做出判斷,這三人都不是吳軍“首領”。
三人又互相看看,還是孟僧倫開口,“大家的確推舉了一位‘吳皇’。”
宋星裁又露怒容,“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徐姓人,自稱是吳皇之孫,七姓子弟沒人認得,十營小姓卻願意奉他為主,稱為吳皇。我們暫且接受,可沒當他真是吳皇,等到以後收復吳國,必須找到真正的皇子皇孫。”
徐姓原是七族之首,吳國破滅時,遭到大批殺戮,幾乎被連根拔除,吳人雖然仍將七族掛在嘴上,其實當中很少徐姓人。
徐礎起身,“承蒙三位當我是吳國人,徐某不才,願獻一計,或可化解僵局。”
“徐公子請說,我們正需要有人指點。”孟僧倫道。
“離此不遠就是汝南城,三位可召集七族九營攻城,奪城而居,先聲奪人,然後再召另外十營,來則折之,不來則驅之,此後吳軍可成一體。群雄圍攻東都時,汝南之戰也算是吳軍起始之役。”
三人面面相覷,宋星裁道:“徐公子以為我們不想奪取汝南城嗎?早就派兵試過了,折損幾百人,連塊牆磚都沒帶回來。老實說,我們吳軍不太擅長攻城。”
王顛也道:“小姓十營兵力更多,七族九營要差一些。”
“請給我一個實數,九營究竟有多少人?”
“實數只有九千多人,其中還有將近三成老弱。”孟僧倫回道。
宋星裁瞪大眼睛,想不到孟僧倫真給實數。
徐礎笑道:“實不相瞞,我帶來的荊州義軍也只有七千人,但是夠了,兩軍合一,明日可拿下汝南城!”
徐礎一路上說過不少大話,數這一次取得的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