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兒媳與孫子逃離東都,二兒媳和留下的幾個人……為吳王部下所殺。”
管長齡是大將軍麾下名將,在吳兵的報仇名單上位居前列,家人自然不會被放過。
“抱歉,是我的錯,沒照顧好管將軍家人。”
管長齡長長地嗯了一聲,“沒誰的錯,戰亂就是如此,想當初成軍在吳國大肆殺戮的時候,我殺過的人不少,一報還一報,倒也公平。”
“我不為報仇。”
“呵呵,吳王佔據東都之後,就沒有生殺大權握在自己手裡的感覺?”
“有過。”徐礎回道,剛進東都進他的確有這樣的感覺,權勢日增,感覺反而越淡,現在他被許多事情所困擾,再沒有這樣的心事。
“吳王沒想嘗試一下這份大權?”
徐礎拒絕開口。
管長齡挪動身子,讓自己稍微舒服一些,“人人都想嘗試,當年的我,現在的吳人,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手裡有刀,殺人又不受懲罰,甚至會得到獎勵,這種好事人人都想嘗試。”
“有人對我說,他殺人只為證明‘我能’。”
“說這話的是個明白人,我打過許多仗,見過許多殘忍的事情,自己也做過,歸結為兩個字,真的就是‘我能’。有時候我覺得將士們就像是一群剛會支配手腳的孩子,破壞一切能破壞的東西,只是因為‘我能’。”
“軍法不能阻止這一切嗎?讓將士們感受到‘不能’。”
“當然可以,但是那樣一來將帥就會失去軍心——士兵像孩子,這是好事,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勇往直前,不畏死傷。將帥需要手下人習慣殺戮、喜歡殺戮,殺紅眼的時候效果最佳,但是事後你得讓他們繼續殺下去,慢慢安撫,否則的話,他們會不高興,未必立刻做什麼,一點一點積累,卻會釀成大禍。”
“然則沒有義軍嗎?”
“有啊,糧餉充足,從不虧欠,立功者賞,戰死者收,這是一種義軍。可這樣的義軍經受不住戰亂,當初成軍滅五國的時候,往往只帶十餘日糧草,最多不超過一個月,為的就是激勵將士儘快攻城掠地——從敵國手中奪取糧草,永遠都是最為經濟的打法,自古不變。”
“還有別樣的義軍嗎?”
“有,成軍滅蜀之後,糧草充足,朝廷積錢無數,此後每戰必勝,每戰必賞,將士們踴躍參戰,不必再從百姓手裡搶糧,算是有了義軍的樣子。”
“聽上去……好像沒什麼不同。”
“大為不同,第一種義軍只在天下安穩時才有,此所太平軍,雖義無勇,戰勝有賞,不勝亦有餉,所以人無鬥志。第二種義軍士氣高漲,自以為戰必勝、賞必重,因此能夠不驅而戰,有義有勇。”
徐礎聽明白了,“成軍滅蜀之後就已是‘義軍’,為何在此後滅吳時再度濫殺?”
“因為那一戰意外地慘烈,成軍死傷眾多,大家恨透了吳人,所以奪城之後一定要報仇。而且那是最後一戰,都以為今後再沒有如此放縱的機會,大將軍說,大家跟隨他這麼久了,總得有個完美的結局。”
徐礎不語,大將軍的結局一點都不完美。
“就是這樣,即便是大將軍,也不能事事違背眾意。尤其是大將軍,他特別懂得籠絡將士,脾氣雖然暴躁,卻深得將士之心,大家都願意為他賣命。”
“他有什麼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