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礎不願聽寧抱關的挑撥,拱手道:“寧王可否借一步說話?”
寧抱關微笑道:“可以。老實說,每次看到你,我都不相信你曾親手殺死萬物帝——沒準萬物帝自己也不相信,所以才會栽到你手裡。”
徐礎也不辯解,一笑而過,前頭帶路,走到一塊空闊無人的地方。
寧抱關猶豫一下,大步跟上,沒帶衛兵。
徐礎拱手道:“即將奪得東都,寧王進城之後有何打算?”
“我現在只關心後面,不想前面。”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寧王乃一軍主帥,總得想得長遠一些。”
寧抱關微微眯著雙眼,“讀書人鬼心眼子多,我知道你想說什麼。”
“該是想這件事的時候了。”
寧抱關走開幾步,伸手扶住一根標杆,嘴裡嘖嘖有聲,像是在用舌頭努力剔除牙縫裡的食物殘渣,良久之後,他轉身道:“說吧,讓我聽聽。”
“寧王應當儘快稱帝,以安天下之心。”
“咱們一塊奪下東都,我是吳越王,你是吳王,為什麼你自己不稱帝,卻要勸我?”
“非我不願,實不能也。寧王起兵秦州,深得降世軍將士愛戴,稱帝之後,縱有人不滿,以寧王之雄韜偉略,麾下兵多將廣,自能守住帝位。我稱王不過寥寥數日,麾下將士盡是荊州與江東人,與我交情尚淺。我之稱王,雖得其名,未得其實,因此只能自稱執政王,如何敢於稱帝?今日稱帝,明日殞身,於我有何好處?”
“嘿,誰稱帝誰就是大家的目標,降世王第一個不會同意,晉王更不會奉我為主,你怕殞身,我也怕。”
“寧王若是因懼而不稱帝,我沒什麼可說的。東都人今晚獻城給義軍,我與寧王明日獻城給降世王、寧王便是。”
“慢著,你再多說一點。”
“寧王稱帝有三大便利:一則東都城池完好,以寧王之兵,藉助城中百姓、糧草,堅守數月不成問題,降世王與晉王糧草將盡,入春之前,不得不退兵,是戰是和,皆由寧王決斷;二則諸王當中,寧王威望最高,義軍投奔者必然前後相繼,降世王、晉王不待糧盡,就得退兵;三則四方擾亂,先稱帝者必得人心,寧王若能大赦天下,九州過半郡縣可傳檄而定,大勢一成,天下再無敵手。”
“你說三大便利,我說三大不利吧:第一,我部中精銳借給了晉王,帶來的將士大都是梁、晉二王借給你的人,我用著不順手;第二,論威望,我不如降世王,秦州人的確敬佩我,願意當我的部下,可是若說到稱帝,他們還是會支援降世王;第三,天成皇帝跑了,有他活著一日,我怎麼著也是個假皇帝,得什麼人心?”
徐礎笑道:“三大不利皆可轉為便利。寧王騎兵雖借與晉王,領兵者仍是寧王親信,以羅漢奇之忠,必然帶兵進城與寧王匯合,至於咱們帶來的梁、晉將士,進城之後許以重利,可令他們不再思念舊主。降世王威望雖高,但是假借神力,手裡有一根殺皇滅帝棒,如何能稱皇帝?寧王可稍加辭色,奉降世王為活佛,反而更得秦州人歡心。天成皇帝還活著,對寧王是威脅,對其他各支義軍同樣也是威脅,以討伐皇帝為名號,寧王正可合併義軍,擴大勢力。”
寧抱關輕輕搖頭,“你等我再想想,這件事不可草率。已經說好了,東都歸降世王,我去江東……你小子不是騙我留在東都,自己去江東紮根吧?”
“寧王若是稱帝,我自當留下輔佐,以求從龍之功,就算要去江東,也是天下平定之後,寧王許我去江東。”
“嘿嘿,天下平定,說得倒是好聽。”寧抱關臉上露出笑意,慢慢地,笑意隱去,“不行。”
“寧王還有什麼憂慮?”
“稱帝這種事,你一個人勸我沒用,什麼時候羅漢奇也來勸我,諸將都覺得我該當皇帝的時候,時機才算成熟。”
“寧王想等時機成熟,別人卻未必肯等。諸王皆入東都之後,必有一場爭奪。”
“晉王和梁王想殺我,對吧?”